第1章 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理論的深化(1)(1 / 3)

21世紀是知識經濟與信息經濟的時代,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競爭的焦點從傳統經濟時代對自然資源的爭奪轉移到對人才的爭奪上。誰擁有更多更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誰就會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獲勝。人力資源開發的價值凸顯,對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的探討與研究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緊迫與重要。同樣,就業是民主之本,就業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這已是世界性的共識。而在中國,麵對著龐大的失業人口、巨大的就業壓力,就業問題解決得如何,更是事關大局,舉足輕重。正如有學者所說:新世紀我們麵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中國的高失業。因此,探討、研究和創新人力資源理論和就業理論,對於大力開發中國人力資源,促進就業,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1.1人力資源開發理論

1.1.1人力資源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

人力資源一詞由“人力”與“資源”組合而成。在《辭源》中,人力被解釋為“人的能力”,它是人類所具有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在《辭海》中,資源被解釋為“資財之源”,從目前流行的一些說法看,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對人力資源這一概念,我們不僅應考慮它的人力和資源特點,而且也應考慮它的可開發利用性和時空性特征,鑒於此,筆者認為,人力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人力資源是指根本不具有(先天失去和後天因疾病、重殘或年老等原因失去)勞動能力人口外的所有其他人口而言的,是指在一定時空範圍內人口所具有的現實和潛在(這裏指經過教育、訓練等即可開發出、供社會利用的)體力、智力、知識和技能的總和,是一種存在於人體中的現實的和經過開發即可獲得的勞動能力。狹義人力資源則是針對勞動力人口而言的,是指一定時空範圍內勞動力人口所具有的現實和潛在體力、智力、知識和技能的總和,即勞動力資源。在數量上,人力資源表現為某一特征範圍內的人口:在質量上,人力資源表現為某一範圍內人口所具有的現實和潛在體力、智力、知識、技能和勞動態度等,將其投入到生產中,它就成了人力資本。

人力資源規定性是就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而言的,它由人口的規定性所決定。人力資源數量可以用絕對量和相對量兩類指標表示,一定時空範圍內的人力資源絕對量雖與該範圍內人口數量呈正相關關係,但二者卻並不一定相等,一般情況下,前者要小於後者,單從量的方麵看,一國或區域內勞動力資源是否豐富,不僅應看該國或區域內的總人口,而且還應看其人力資源率和現實勞動力人口率。人力資源質量是人力資源存量的重要方麵,人力資源質量可用PQLI方法來評判和比較。

人力資源的基本特征不僅表現在其生物性、社會性和可再生性方麵,而且也表現在主觀能動性、個體時效性、群體性和資本性等方麵。生物性使它與非生物資源區別開來,社會性、主觀能動性使它與一般動物區別開來,個體時效性說明了開發利用個體勞動力資源的時間約束,群體性和資本性則說明了增強群體凝聚力及向人力投資的重要經濟價值。

1.1.2人力資源開發與人力資源利用

開發人力資源是為了利用人力資源,為了使人力資源發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利用是開發的目的所在。隻開發不利用,開發就失去了價值,隻利用不開發,人類生產力將難以進步,經濟將難有大的發展。人力資源利用可通過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和勞動力資源閑置率二指標來反映,就某一人力資源群體而言;二者之和等於1。勞動力資源利用率由經濟活動人口率和勞動能力平均利用率決定,其中勞動能力平均利用率由勞動時間平均利用率、體能平均利用率和智能、知識、技能平均利用率三指標共同決定。

1.1.3人力資源配置

人力資源配置是聯係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橋梁,它是勞動力市場或調控者按價值規律、市場供求情況或主客觀判斷等將人力資源調配到對其有需求的地方,以實現人力與物力和財力結合,從而在經濟活動中創造新價值的過程。

1.1.4人力資源思想的產生

馬克思的人力資源思想主要表現在: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剩餘價值是由勞動者的勞動創造的,它是活勞動的物化;人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唯一能動力量,解放生產力的根本在於解放人本身;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勞動力的載體,勞動力則是活的人體中所具有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過程,它是財富的源泉:勞動有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之分,少量的複雜勞動等於多量的簡單勞動;複雜勞動是融入了較多教育費用、具有較高價值的勞動力的表現,複雜勞動力的創造隻有投資才能獲得,勞動力的教育費用隨勞動力性質的複雜程度而不同……盡管馬克思沒有象人力資本論者那樣從資本角度研究、分析教育和培訓的經濟價值,也沒有對人力資本問題進行專門探討,但對於人力資源的一些重要問題和方麵,馬克思確實做了比較深刻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