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沒有城市的喧囂。在陽光的沐浴下,顯得格外安靜。身處其中,靜謐之感分外濃鬱。
站在小山村村口處,向外遠望。就可以看見一個大約十八、九歲的少年正在緩步前行著。
少年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不黃,不壯。他,背著一個書包,包裏是冬天穿的衣物。衣物不多,僅有一套,再加上幾本書籍,就把不大的書包裝得滿滿的,鼓鼓脹脹。
算算日子,現在正是大學生放寒假的日子,或許他也是那放學歸家的遊子之一吧。
十幾分鍾後,齊清終於來到了小山村的村門口。
這時,齊清卻住步不前了。他輕抬雙手,拉了拉肩上的書包帶,輕輕的吐了口氣,又做了個深呼吸。以呼吸掃除了歸家路上的疲憊後,齊清的臉上才掛上了笑容,快步向著自己的家走去。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視早已落戶鄉村,小山村比其它的鄉村更加偏遠,電視的來臨要晚於其它的鄉村,因此,在小山村,電視還是個新奇的物品,非常的受歡迎。
而此時正是午時,不用想,村民門不是在做飯、吃飯,就是在看電視了。
於是,小山村中就沒有了亂跑玩耍的孩童,也就沒有孩童的歡聲笑語去打破這小山村的寧靜。於是,小山村中僅有那嫋嫋的炊煙和低低的犬吠。
不久,齊清就到了自家的家門口。
齊清的家還是很大的,一間堆放柴火的柴屋,一間喂養豬的豬圈,一間燒火煮飯的灶房(廚房),這是三間小青瓦房;
還有的是齊清一家的住房了,住房是板房,有著幾間小屋,共三層,最上一層是曝曬糧食的露天陽台,第二層是齊清父母的住處和堆放雜物的雜物間,底樓就是齊清的住處和糧倉了。
柴房在右邊(人坐在住房門口),住房在中間,灶房在左邊,豬圈在住房後邊。三間小青瓦房緊挨著住房,住房比小青瓦房高半層樓(大概一米多),和右邊灶房的煙囪高度相仿。
房屋前,是一個長方形的小院子,寬是兩豎綠油油的小植被分立在柴房和灶房的左右兩邊,長是連成一線的住房線,和最前方的一排小植被,植被中間是兩塊稍稍凸起的青石板。
院子中,一顆不大不小的櫻桃樹紮根在右邊(人坐在住房門口),左邊則是畜養小雞或小鴨子的地方。
小山村,貧窮,落後。貧窮,隻因村民沒有多餘的錢財(電視來得晚的原因之一);落後,山村較之農村來說,山村的現代化設施遠遠不如農村的設備(山路崎嶇,交通不便,運輸是個大問題)。
不過,小山村優點也是明顯的,村民淳樸,熱心,團結,一家有事,家家來援,可謂是: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所以,齊清家的房屋就有了這樣的規模。當然,其他村民的家也是這樣修建而成的。
齊清站在住房門口,敲著門,喊道:“爸,媽,我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