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課 激發創業夢想(1 / 3)

法國有一位很窮的年輕人叫巴拉昂,他以推銷裝飾肖像畫起家。在不到 10年的時間裏,他迅速躋身於法國 50大富翁之列,成為一位年輕的媒體大亨。他去世後,法國《科西嘉人報》刊登了他的一份遺囑,他說:“我曾是一個窮人,去世時卻是以一個富人的身份走進天堂。在跨入天堂的門檻之前,我不想把我成為富人的秘訣帶走,現在秘訣就鎖在中央銀行我的保險箱裏。誰若能通過回答‘窮人最缺少的是什麼’而猜中我的秘訣,他將得到我的獎勵—— 100萬法郎,那就是我給予他的掌聲。”

遺囑刊登之後,有 48561個人寄來了自己的答案。這些答案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絕大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當然是金錢,有了錢,就不再是窮人了;另有一部分人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缺少機會;又有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技能,一無所長所以才窮,有一技之長才能迅速致富;還有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幫助和關愛,是美麗,是名牌衣服,是總統的職位等等,但這些都不是正確答案。

在巴拉昂的逝世周年紀念日,他的律師和代理人在公證部門的監督下,打開了銀行內的私人保險箱,公開了他致富的秘訣,他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野心。結果,在所有答案中,隻有年僅 9歲的女孩蒂勒猜對了。

在頒獎之日,《科西嘉人報》帶著所有人的好奇之心,問年僅 9歲的蒂勒為什麼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野心,蒂勒說:“每次,我姐姐把她 11歲的男朋友帶回家時,總是警告我說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我想,也許野心可以讓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巴拉昂的謎底和蒂勒的回答見報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這一震動甚至波及英美。

野心是永恒的“治窮”特效藥,是所有奇跡的萌發點。有些人之所以貧窮,大多是因為他們缺乏野心;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缺乏追求名利、成功的強烈欲望。沒有野心的支撐,就少了奮鬥的動力,這便是窮困的根源。

野心是我們成就事業的基礎,是我們行動的原動力。野心就是創業者不可缺少的夢想。

“創業課堂”財富始於夢想

英特爾資深副總裁虞有澄曾說過,一個有事業追求的人,可以把“夢”做得高些。雖然開始時隻是夢想,但隻要不停地做,不輕易放棄,夢想就能成真。

《每天進步一點點》的作者阿·安·普羅克特認為,夢想一旦被付諸行動,就會變得神聖。

拿波倫·希爾曾說過,一切成功,一切財富,始於意念。

當星巴克股票在納斯達克上市時,霍華德·舒爾茨春風得意地告訴全世界:“我是一個夢想者”,然後星巴克果然創造了世界商業的奇跡;當保羅·阿倫與比爾·蓋茨漫不經心地玩電腦時,其不著邊際的夢想在某一天卻催生了微軟這個全球最大的商業雄獅。

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一切皆有可能。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美好的夢想,正是這些夢想,為我們的未來埋下了成功的種子。夢想就是希望,與我們天性中的潛質密切相關。但夢想往往和現實有著太遙遠的距離,所以需要經營。經營夢想就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把那些看似遙遠甚至有些荒唐的夢一步步變成現實。美國宇航局門口的銘石上就刻著:你能想到的,就會實現。

你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成就,關鍵在於你構築了什麼樣的夢想,因為不同的夢想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紅頂商人胡雪岩曾說過:“做事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下一省的生意;看得到一國,就能做下一國的生意;看得到國外,就能做下國外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福布斯》世界富豪榜上的日籍韓裔富豪孫正義, 19歲的時候曾做過一個用 50年來完成創業夢想的設想: 20多歲時,要向所投身的行業宣布自己的存在; 30多歲時,要有 1億美元的種子資金,足夠做一件大事情; 40多歲時,要選擇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然後把重點都放在這個行業,並在這個行業中取得第一,公司擁有 10億美元以上的資產用於投資,整個集團擁有 1000家以上的公司; 50歲時,完成自己的事業夢想,公司營業額超過 100億美元; 60歲時,把事業傳給下一代,而自己回歸家庭,頤享天年。而實際上,孫正義隻用了短短十幾年就將夢想變為了現實,可見夢想的力量對於創業成功的影響有多大。

夢想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有位哲人說:“世界上一切的成功、一切的財富都始於一個意念!始於我們心中的夢想!”

偉人之所以偉大,根源於他們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偉人之所以偉大,根源於他們在實踐一個偉大的夢想;偉人之所以偉大,根源於他們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夢想。於是有人說:人,因夢想而偉大。

社會中沒有夢想的人,將無法立足。在這個充滿著競爭的社會當中,夢想最大的意義是給予我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夢想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搖籃、衝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夢想能激發我們的潛能,能喚醒我們隱伏的力量,幫助我們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讓我們實現一個又一個願望。

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源於夢想,而偉大的夢想則起源於創造夢想的人。當微軟剛起步的時候,其創始人比爾·蓋茨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夢想:讓計算機進入家庭,並放在每一張桌子上。進入 21世紀後,微軟又有了新的夢想:通過優秀的軟件賦予人們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設備進行溝通和創造的能力。偉大夢想的指引,是微軟成為偉大公司的根本原因。

沒有人會心甘情願做一個落寞的失敗者,也沒有人相信自己會是一個永遠的失敗者,更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幸福之門緊緊關閉。那麼為何不給自己一次機會,勇敢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呢?勇氣是夢想的發動機,勇氣能夠創造奇跡,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勇氣是成為一個優秀人才的必備條件。

創立百度之前,李彥宏在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留學期間一直研究搜索引擎技術。他在日本鬆下信息技術研究所實習的過程中發現,在工業界搞研究和在學校搞研究不同,工業界的研究更注重實用性,學校研究的則是宏觀的、基礎性的東西。在實習工作中李彥宏逐漸覺察到,自己的興趣不在學術研究上,而是在做實用的產品上。於是他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毅然到華爾街的一家隸屬於道·瓊斯公司的金融信息公司工作。工作期間他解決了如何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即超鏈分析,並因此獲得了美國專利。但是,公司並不重視技術的先進性,當他試圖把發明的新技術在體製內推廣時,卻處處碰壁,堅持了一年,都沒有得到支持。這個時候李彥宏才意識到,在華爾街最有前途的是金融家而不是計算機天才,作為技術人才,他的舞台應該在矽穀。

在遭遇了職業生涯的第一次低潮後,李彥宏決定離開華爾街,去矽穀追求自己的夢想。 1997年夏天,他離開了已工作三年半的金融信息公司,來到了矽穀的 Infoseek公司。但是,在 Infoseek,他遇到了與在華爾街時類似的問題。當他看到了公司很多方向性問題,並和管理層交流後,管理層並不願意采納他的建議,在他們的眼裏,作為技術人員隻要幹好技術工作就行。李彥宏回憶當時的情況時曾說過:“當時每件事都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但沒有人聽。於是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僅僅身處矽穀仍然是不夠的,對我來說,關鍵是要能掌握公司的方向。”

離開 Infoseek,意味著要放棄幾十萬的股票期權,李彥宏身邊的朋友都勸他留下。但李彥宏的想法是:“當時,我已經吃穿不愁了,再多幾十萬股票期權也不會讓我更高興,讓我再尋找一家公司靠別人的領導和判斷決定自己的命運不是我希望的。既然我能看清許多事情,能判斷下一個方向是什麼,為什麼不自己做呢?”於是,他毅然辭職,回國創立了百度。

國內著名策劃人、成功夢工場董事長王陽老師在《一定要》這本書的扉頁中寫道:一個人不是一定要的時候,連小石頭都可擋住他的去路;隻有“一定要”的人,再大的障礙都擋不住他想要的結果。

不要因為人們的懷疑,就否定了自己的夢想;也不要因為人們的嘲笑,就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沒有人能預料未來會是什麼模樣。因此,多給自己一個開放的想象空間,就等於多給世界一個發展機會。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告訴我們一個極為簡單的成功法則,他說:“認為自己能做到,或是不能做到,其實隻是一個轉念之間。”

回顧那些知名企業家的創業經曆,就會發現,很多人都像李彥宏,是在放棄了優越的職位和豐厚的收入後走向成功的。這種放棄的勇氣很難得,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內心想要的是什麼。

1989年,中國特種計算機行業的創始人,現任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誌列,在剛出校園時就被分配到了中國航空工業設計院下屬的一家做電腦控製工程的“國有”合資公司。該公司一方麵承接國家委派的相關電腦控製係統的開發工作,同時也代理著一個台灣品牌的嵌入式產品銷售。那時的陳誌列既要當工程師,又要做業務員。

1990年,由於工作成績突出,憑著一股子能吃苦的韌性和在業務上的成就,陳誌列被領導委派到西安去開拓新市場,而且隻安排了他一個人前往。在西北工業大學的食堂裏,陳誌列一個人麵對 100多位用戶和代理商,成功召開了一場“IPC(工業控製計算機 )產品交流會”。憑借出色的口才和紮實、專業的技術講解,他讓整個西北的工控行業一夜之間認識了他和他所代表的公司,訂貨單紛至遝來。

陳誌列古城走單騎的魄力使老領導對這個不知疲倦的年輕人更加充滿了期冀,同時也給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平台。 1991年,陳誌列去到深圳工作,這一次是被借調到與公司合作的台灣企業,鞏固其剛剛設立在深圳的分公司。台灣企業指名要求公司提供最優秀的業務和技術人員前往,而符合這一要求的最佳人選就是陳誌列。

獨自來到深圳的陳誌列自己租了一個簡陋的農民房住了下來,重新開始了艱難的打拚。一年多下來,一米八幾的大漢被折磨得不足 130斤。就這樣,一個人在深圳堅持了一年多之後,他終於病倒了。

在病床上,陳誌列開始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規劃:台灣企業待遇雖好,但是對於人才成長卻有著太多的限製。如果不能突破技術的瓶頸,用戶隻能被動接受國外的二流技術,中國工控產業落後的現狀就永遠無法改變病愈後的陳誌列大膽地做出了決定——自主創業。

陳誌列要辭職創業的想法剛一拋出,反應最為強烈的首先是他的父母和家人。他的父親、母親、嶽父、嶽母 4位老人一起找到他單位的領導,懇求領導勸阻。愛才心切的老領導帶著 4位老人的厚望與陳誌列展開了一次徹夜長談。在了解了陳誌列創業的決心後,老領導最後提出了一個折衷的建議:“你如果願意創業也可行,單位可以考慮在深圳成立一個分公司,創業收益你與公司分攤,風險算在公司的賬上。即便你創業失敗也還可以繼續做公司的業務骨幹。”領導希望陳誌列回去再慎重考慮一下,如果真的下定決心,單位也不會強人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