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最需要的是被人發現,發現差異和價值(1 / 2)

我們無法改變人性,但可以滿足人性。每個人隻有吃透了人性,才能戰無不勝!人性是一切學問、智慧的起點,不徹底吃透人性,一切付出都將是“楊白勞”。因此,學習讚美,也得從人性探索開始。

人最需要的是被人發現,而讚美的本質就是發現。

把話說透,人是精神的人,人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物,更不是錢。熱鬧不過人看人,著急不過人等人,難受不過人想人,溫暖不過人幫人,感動不過人疼人,殘酷不過人害人,陰險不過人算人,鬱悶不過人氣人,為難不過人求人,生氣不過人比人,成功不過人上人,人生就是人與人!

大多數人一生都在追求金錢,這隻是初級目的;有了錢,就能購回一切物,擁有一切物,這是二級目的;所有的擁有都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欣賞和讚美,這才是人追求的終極目的。被人讚美是對靈魂唯一的安頓,是人性的最初和最終的根本需求。

說白了,人最需要的是他人的讚美,人最需要的是被他人發現,人最需要的是在虛無中展現存在。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質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賞識,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他人肯定。

要肯定就要有價值,但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常人、普通人,他們價值或許並不“巨大”,甚至不明顯。無價值的人卻都希望得到肯定,這就出現了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讚美就能徹底解決人性中的這一需求和矛盾。

因為人最大的需求是要有價值,而讚美就能當場“實現”當事人的價值。當然,這個打引號的“實現”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方真有價值能被他人發現和欣賞;二是雖暫時沒有太大價值,但讚美者期許對方一個得體的價值,從而使當事人認為自己真有價值,創造一個虛幻的滿足,從而得到瞬間的優越感。正因為如此,讚美才對所有人都有效。總之,隻有讚美才能肯定人活著的差異性,才能肯定人活著的價值,才能及時發現人活在世間的意義,才能顯示人的生命充滿生機與活力,才能實現人的尊嚴和幸福。

讚美是如何具體提升每一個人的價值呢?請看下麵這個故事。

1852年的一天,已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在打獵的時候,無意間在鬆林中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雜誌,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為《童年》的小說所深深吸引。作者是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鍾愛有加。他四處打聽作者的情況,得知作者2歲喪母,7歲失父,遭遇坎坷,是姑母將他撫養成人。屠格涅夫更是給予了他極大的同情和關注。他把自己讀《童年》的感受告知了作者的姑母,並在多次講學、會客等場合讚美作者,因此《童年》小說引起了眾人的關注,轟動一時。

姑母很快就寫信告訴侄兒:“你的小說《童年》在瓦列裏揚引起了很大轟動,著名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稱讚你,他還說這位青年如果堅持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後,欣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的苦悶而信筆塗鴉打發心中的寂寥,自己並沒有當作家的妄念。由於知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賞讚美,竟一下點燃了他心中的希望與奮鬥的火焰,樹立了自信和理想,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創作中,最終他成為享譽世界的著名作家、思想家、藝術家。他就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因一言讚美而改變別人一生的曆程,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數不勝數。人的確可以因被讚美而提升他的價值,讚美的確能化腐朽為神奇。

讚美的前提是發現,沒有發現就沒有讚美。

沒有發現的眼光,你的人生必然是一潭死水,了無生趣。要有發現的眼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讚美是一種用心生活的狀態。於丹老師曾說過,這個世界既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如果我們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不由自主地讚美過一個人了,我們是不是檢查一下自己的狀態?我曾多次在北大培訓課中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