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7-11 公司的原名洋克七公司,是由日本最大的連鎖集團之一——伊藤洋華堂於1973年底設立的。當初,伊藤洋華堂設立7-11子公司,是受美國方便店連鎖經營的啟示,想在日本探索適合日本人消費習慣的方便連鎖店。在總部伊藤洋華堂的支持下,7-11公司當年與美國南陸公司簽訂了在日本開展地區特許經營的合同。1974年5月,日本7-11公司總部與東京彙東區的一家山本茂酒店簽訂合同,成為該公司,也是日本第一家便利連鎖店。當年共有15家連鎖便利店開業,1年後發展到69家,經營額為48億日元:1976年5月,連鎖店發展到100家,開始實行彙總批發,共同配送的物流業務體製,並在許多連鎖店開始實行24小時營業:1978年1月,由原名洋克七公司正式改稱為日本7-11公司:1992年12月,該公司成為擁有世界22個國家和地區的1.359萬個連鎖店的國際連鎖網絡企業,並在1993年底,該公司在日本國內已發展到近6000家連鎖店,成為日本零售業中最有競爭實力的連鎖企業集團。
當初,伊藤洋華堂準備將美國便利店引入日本時,曾有許多人對此舉的成功性表示懷疑。因為20世紀70年代初,正是日本超級市場充分發展的時期,超級市場的連鎖經營,已在零售業占領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加之日本國內星羅棋布的小型零售店,使人擔心引入便利連鎖店是否還有發展餘地。然而,事實證明,伊藤洋華堂的決策是有戰略遠見的。便利連鎖店之所以能與超級市場和小型零售店競爭並迅速發展,主要是因為便利店順應了70年代日本社會的經濟特點和消費特點,給消費者提供了以下幾方麵的便利性,而這些是超級市場和其他業態的零售業很難做到的。
第一,地理位置上的方便性。超級市場為追求“廉價銷售”而使其規模越來越擴大,它就越來越難以在擁擠的住宅區內立足,同時,擁擠的城市住宅區地皮房租費用昂貴,也不利於超級市場降低成本,使超級市場越來越遠離住宅區,這就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消費者不會為買幾件生活必需品而驅車跑到超市去。而便利連鎖店分布於住宅區附近,消費者7~8分鍾或10來分鍾之內即可由住宅步行到店,便利店的顧客主要為周圍半徑500米左右範圍的居民。
第二,時間上的方便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已不再是早睡早起,開夜車加班加點幹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參加夜間娛樂生活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些顧客希望商店長時間營業,甚至24小時連軸轉地為他們服務,便利連鎖店滿足了他們這方麵的需求。盡管價格比超市或其他零售店貴一些,但由於來店的顧客大都是獨身的年輕人,他們並不在意價格高低,而是抓住想買的東西就走,因此,24小時服務的便利連鎖店是他們的理想購物場所。
第三,購物過程和消費過程的方便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消費購物時希望一走進商店便能發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而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去找。這樣,就需要商店裏的商品品種不能太多。超級市場由於要追求規模效益,一般營業麵積為幾千至上萬平方米,商品一般要在萬種以上,這對於要購買幾件日常必需晶的顧客來講無異於大海撈針,費時費力。而便利店的店鋪規模要小得多,一般營業麵積為100平米左右,商品在3000種左右,這就給顧客購物帶來很大的方便。此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需要商店為他們提供盡量接近最終消費形態的產品,如在15分鍾之內就可以進行消費的三明治、漢堡包、沙拉、各種家常菜等快餐食品,而當時日本的超級市場大都十分重視加強其在生鮮食品方麵的優勢,這些生鮮食品必須經過加工料理後方可消費,而這些加工過程對於許多消費者來說是不現實的。便利連鎖店的經營戰略是直接向消費者提供菜肴和飯食,這就給消費者帶來了消費過程中的極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