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可以打零工的地方,意味著自己沒有錢來生活。在這裏,從未碰到的情況出現了。氏本很難想象自己日後的生活會是怎樣,是生是死不得而知。而身上的錢僅僅夠自己住客棧幾天,而幾天之後也不會有零工可打。
這讓氏本很是傷腦筋,很是難以想象。楚地是待不下去了,還是回到自己的老本家,回自己的家鄉去。於是,氏本變賣了自己身上值錢的東西,全部換成錢。可是,錢也不是很多。氏本隻能是邊走邊打零工,這時的主人家也是很難答應讓他打零工,更不要說做長工。氏本隻能是努力做重活,免費做苦力才贏得主人家的認可。
在漫長的回家鄉途中,一邊打零工,一邊走回家鄉。一路上卻是看到一片和平景象,死屍和狼群好像突然失蹤了一樣,怎麼也看不到。而楚地的人家數量比起楚漢相爭的時候,要多很多。
很快,氏本就到了原來楚漢交界的地方。雖有一陣感憾,氏本一想到自己上次被捕的情景,不得不忍了下來。此時,人們不再稱秦地為秦地,而是稱它為漢地。天下是漢的,那麼地也就成了漢的,這讓氏本很難適應。他想了想離自己不在家鄉有多少年了,想了想世間過了幾番光景。
先是秦國一統天下,再是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的楚漢相爭,到現在大漢的天下。一共幾十年過去了,而自己仍是一個人。時間慢慢的度過,雖然生活的很滿足,卻沒有人相識,氏本怎麼也感受不了這份安定。還沒有開始的幸福,總是在結束時才出現。
氏本在這個太平盛世裏,厭倦了打仗和當兵,也厭倦了做農工和打零工,真心向往自己的誌向,做一個英雄。可是,英雄在太平盛世是不會有的,而亂世已經過去了。當皇帝禦駕親征匈奴,被圍困白馬山後脫險,天下再無戰事。麵對強大的匈奴,漢朝隻是進貢稱臣,不提戰事。
這些,令氏本很是悲傷。想到本是大秦的天下時,無人能敵。現在,換成了漢朝的天下。朝野卻如此軟弱,這不禁讓氏本很是悲傷,也很是不適應。英雄的夢碎了,而氏本本身也疲憊不堪。於是氏本想鬱鬱而終,可是身體比起其他人要強壯很多。加上自己的精神力要比其他人強大,不得不想鬱鬱而終,真的很難。
驪山,此時氏本隻能想到這個。驪山是曾今義軍起義的開始,也是秦國終結的地方。秦二世修驪山墓,楚霸王火燒阿房宮,都是驪山。驪山似乎被氏本認為是秦國的支柱,也成了氏本的精神支柱。對於一個早就該死亡的人,驪山成了他自己朝拜的地方。
如果驪山沒有出事,那麼自己還是太平的,還是能夠平靜的生活。可現在人已半百,什麼也做不了。氏本想到這裏,不禁暗暗流淚。人老了,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辦,這是個傷腦筋的問題。麵對餘下的生涯,不知如何的氏本很是茫然。眼睛裏透入出一絲木訥,沒有過去那麼精神。氏本此時頭腦也木訥了些,對於別人的問話也愛理不理的。除了做工,氏本大部分時間都在尋思自己的日後該怎麼想。
驪山,最終氏本決定去那,可怎麼也得回家鄉道個別。於是,氏本開始向家鄉邁去。過了幾個月,到達家鄉後。發現這裏已經變了個樣,村長和秀才已經不在了,母親已經過世十幾年了。墓是村長和秀才建的,而村長和秀才十幾年前也去世了。家裏的兄弟被抓去當兵丁,至今都沒有消息。而村裏認識他的,隻有幾個老人。而這些老人,他一個也不認識。
在村裏,除了清理老屋裏的灰塵和蜘蛛網,還到處走動回憶自己曾經去過地方。而村裏的原先村長和秀才的家人已經遷往縣裏,氏本在村裏無人看望。這讓氏本再次悲傷,甚至有些絕望。痛苦之餘,氏本不得不保持精神的抖擻,以保持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