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山村裏,時間的流逝在這個不大的村裏感受不出什麼。隻是原來的大伯不在了,而原來的小夥成了大伯。在所有的人都明白的道理裏,這裏沒有被人理解。至於那個英雄的故事,更是無人知曉。英雄,本生就是一個故事,不會被人談起,也不會被人記住。是這個世間很少有人注意,也很少有人去想。在這個山裏,總是有很多的人來看望一個墓碑,那裏寫著“氏本之墓”。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留下。隻是來看墓的人很多,但誰也不知道同行的人是誰,是來幹什麼的。
氏本,或許是一個人的名字,又或許是一個代號。因為沒有人知道,又因為更多的事使得沒有人知道。但是,這個山卻被人記住了,這個村被更多的熟知。在這個本生不出名的山村,曾經或者未來出過一個英雄。又或者,英雄在這個世間存在與史書中的不一樣。於是,沒有人記住曾經的地方,有過這一樣的人。在這個山村,或許不久之後就消失了,而之前也是這樣莫名的出現。它的出現與消失,並不在人們中間很是重要。
讓人難忘的地方,是這個山村還是這個山村的山裏的墓,這個卻讓人難以忘懷。在故事裏,英雄也是那麼的無奈。從出現到失蹤,也帶了點神秘色彩。
這個英雄叫做氏本。故事是秦統一六國,暴秦二世上台,驪山修墓的時候開始的。氏本本生是個犯人,因為在人家中做工,被人冤枉打入死牢。而此時秦兵抓丁修墓,於是戴罪從軍修墓。這裏,本是秦的老地。離驪山比較近,於是很快就到了。在這裏,氏本開始了新的一生。
之前,氏本的名字是村裏的人胡亂取的。氏不是他的姓,本也不是他的名。隻有有名望的大姓才有姓、有名。一般的普通的百姓隻有名沒有姓。而氏本家本生可以養活自己,而氏本出生卻加重了家裏的負擔,於是隻能亂取了個名字。在這個村裏,除了村長就是秀才會識字。於是,大家幹脆就請村長和秀才寫了氏本的名字,真心的希望氏本長大後能成才。
在氏本的小時候,基本上是跟村長和秀才家裏過的。像村長和秀才家裏的砍柴、澆水種地和挑水等活計,必須是氏本來完成的。氏本的童年記憶裏,充斥著幸福。在那個戰火四起的年代,沒有地位和土地是很難存活的。氏本家也就跟著享受清福。在秦王嬴政的統治下,六國的勢力很快衰敗下來了。正值缺兵的時候,村裏的成人被拉上戰場。回來的,不是遷往縣城,就是鬱鬱而終。
氏本的父親被拉走後,家裏的地也荒了,家裏隻得靠氏本的兄弟來支撐。氏本本是高興的勁頭跟著消失了。在少年的時光裏,氏本的知識和學習的能力在減退。由於不好好學習,不少被村長和秀才打擊。
少年的時光,是光輝的。在人生的歲月裏,少年是人中決定命運的時候。這個時候,總是冒出不少英雄的誌向。氏本的誌向在此時也跟著成長起來,甚至於立誌成為書上寫的人物一樣,成為一個立誌的英雄。
由於家裏的兄弟難以維持家中的活計,氏本隻得去其它地方找事情做,來彌補家中的生計。於是,除了村長和秀才的家裏的活計沒法幹了外,隻得前往縣城找事情做。在這個人不如牲畜,牲畜不如衣布的情況下,氏本隻能靠試試的心態去做事情。有時候工錢不一定夠,有時候工錢都收不回來。
家裏的兄弟更是難以維持,使得氏本不得不把誌向扔向九霄雲外去了。耐下心來做事情,以此來彌補生計。當村長和秀才來到縣城,看到氏本到處做零工,身上的衣服又破又爛的時候,不得不提出讓他別去他們那做事情,好好打零工就行了。對此,氏本不得不同意。之後,氏本花錢置辦了一套新衣服,以求找到一份好工作。
在這個既要當工人,又要當家丁的時代,工作的工資是很低的。別人當工人拿工資,是靠主人的賞識。氏本沒那麼好的資本,隻得即幹苦力,又當家丁,才得以換回一些錢物。錢是要寄回村裏的兄弟,維持兄弟的生計。物品隻得自己花費,換取財物以謀生。
在別人府上打工,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不是好事是因為打工之前要把自己賣給主人,不是壞事是因為有吃有喝,有工錢。而這個到處是抓丁,又生不如死的時代,能活下來已經不容易了,何況有工錢。但是,這個混亂的局麵就結束了。秦王嬴政解決了北方的晉國三公,有結束了燕國百年的統治,天下隻剩下楚、秦、齊三國。
於是不斷聽到北方的如何如何的好,百姓是如何如何的安定。而氏本卻隻能聽,不能去體會那個聲音的景象,也意識不到那個景象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