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集團總裁張兆東
最近,寧波市公布了新的城市形象主題口號———“書藏古今,港通天下”。
對此,我的理解是:“書藏古今”,狹義上指的是四大藏經閣之一的天一閣,廣義上寓意著寧波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座有著7000年文明史的書香之城、文化之城。書藏古今、古為今用、厚古通今,一個“今”字,體現了寧波城市文化的流動和發展,體現了寧波在傳承先賢文化精髓的同時,不斷建設文化商業、商業文化大市,努力形成曆史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國際化城市格局。
“港通天下”突出了寧波作為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特色。港通天下勢必是貨通天下、彙通天下,從而情通天下。自古以來,寧波人為通天下而一路奔忙。“通天下”不僅體現了寧波的交通便利,還寓意著寧波人敢於走南闖北、融入世界的精神麵貌。
作為浙江籍人士,我在過去40餘年的時間裏與故土暌違,但始終心係於斯;特別是從1987年辭別執教10年的北大講台,轉而從事企業管理以來,對廣受矚目的浙江經濟模式,自然有了更多的關注。一“書”一“港”是我對寧波最初的印象。然而,隨著對這座城市的日益了解,及與寧波的企業家和在寧波工作的朋友們的深入交流,就更認為它是最能簡明地反映寧波作為大港之城、商貿之城、文化之城等特質的文字符號。
先是寧波的“書”。我更願意將之解讀為寧波的文化底蘊和城市氣質:從春秋戰國時期隱居於寧波東錢湖邊經商致富的陶朱公範蠡,到北宋時期在鄞縣縣令任上首創“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義也”開明理論的王安石;從提出“致良行”學說為判斷善惡確立道德標準的明朝“陽明學派”創始人王守仁,到倡導“經世致用”學術思想深刻影響後世經商理念的清初“浙東學派”代表人物黃宗羲;從近代縱橫上海、香港商界的虞洽卿、朱葆山、包玉剛、邵逸夫、吳錦堂等富豪巨賈,到今天在多個產業領域均取得世界性影響力的龐大甬商群體。這個群體務實、明理、進取、重文、包容、機敏。這個群體用百花爭鳴的學派、流派和寧波特有的“書”構成了曆史悠久的寧波儒商文化,成就了寧波這座著名的“儒商搖籃”、“商賈之鄉”。
再是寧波“港”。港口興則城市興,港口興則經濟興。寧波開埠後,邑人“四出營生,商旅遍天下”、“甚至東西南洋諸國也措資結隊而往開設廛肆”。特別是在近30年間,依托大吞大吐的深水良港,寧波主動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建設國家級能源、原材料基地。臨港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規模不斷擴大,實力不斷增強。靠著臨港大工業,不產一粒鐵礦砂的寧波為全國30多個鋼廠輸送著鐵礦原料;不產一滴油的寧波成為全國最大的原油中轉基地;不產一塊煤的寧波為一大批發電廠服務。更重要的是,身處港口城市的寧波商人,在思想和行動上都比其他商幫更早地進入“遠洋作業時代”。
若將寧波及其商業文化的特點及優勢,僅僅歸納為一“書”一“港”,則又顯得遠遠不夠。因為,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寧波似乎更具實力、活力、動力、潛力和合力。這從寧波這幾年連續攀升的多項主要數據中可以看到:寧波綜合實力近幾年持續提升,多年躋身全國10強,所轄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從2003年到2008年,生產總值從1770億元增加到3964億元,占到全省的18.8%,年均增長13.3%;人均GDP由3400美元遞增到10079美元,年均增加1300美元以上,高出全省人均4000美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325億元增加到811億元,占全省財政的21.7%。
在寧波,除了當地曆史悠久的儒商文化之外,特別為人稱道的還有著名的“四千精神”———曆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甬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創業、特別能發現商機、特別能化解危機、特別能適應市場經濟。這種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韌勁,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最近,當地企業為強化機遇意識、加快轉型升級,又提出了“千方百計提升品牌、千方百計保持市場、千方百計自主創新、千方百計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我認為,以創業創新為核心的“新四千精神”,生動反映了甬商精神的內涵,隨著不斷拓展深化,它必將激發出新的活力。
在經濟全球化突飛猛進的今天,優秀的商業文化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麵。對於寧波而言,無論是傳統的儒商文化,還是“四千精神”及“新四千精神”,深層次挖掘其內核,並加以推廣和弘揚,極其必要。這套叢書反映了寧波商業文化和甬商智慧,並總結了當代寧波企業的典型經驗。我希望寧波的商業文化,能長久地成為該城市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精神支柱,並在更大的區域範圍和更廣的商業領域發揮其重要價值。
2008年8月16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