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理念:海爾的發展理念是“幫助客戶成功”,這一理念貫穿海爾發展的整個過程,同時也成為海爾在渠道建設中所遵循的原則。這種原則主要體現在海爾渠道發展過程中所采取的鬆散型分銷模式——幫助客戶成功的服務型渠道。
核心提示:有人曾經說過:“一位優秀的管理者,一位優秀的企業家,必須是一個優秀的哲學家。”的確,實踐證明:一個善於將哲學原理與管理實踐進行相結合的人,才是真正優秀的管理者和企業家。讓我們欣慰的是,目前中國已經湧現出一批哲學家式的企業家,而在這些優秀的管理者中,中國第一CEO、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因為他不但把企業的經營管理放在哲學層麵進行深度的思考與總結,而且在渠道建設方麵,也處處閃耀著哲學的智慧,打造出中國式的營銷哲學。
海爾在對渠道建設的過程中,由於做到將哲學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使得海爾對整個渠道環節的掌控和調節達到近乎完美的地步,從而塑造出一個神奇的海爾。
1.海爾的渠道模型
1984年,海爾在山東省青島市落地生根,成為中國家電製造業的其中一員。隨後,在張瑞敏的率領下,經過20年艱苦卓絕的奮鬥,一步一個台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終於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價值的品牌,並躍居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製造商。而且,海爾還走出國門,邁向世界,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本土化的設計中心、製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員工總數超過5萬人,成為營業額超過1000億元規模的跨國企業集團。
進入新世紀後,張瑞敏便定下海爾將在20歲生日時躋身世界500強的目標,並率領5萬多名員工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全力以赴。2004年,海爾的營業額雖然僅為1016億元人民幣(約合122億美元),以2億美元營業額之差,遺憾的與世界500強失之交臂,沒能為自己捧回這份盼望已久的20歲生日禮物。但是,20年的淒風苦雨,已經使海爾練就了強健的體魄;20年的風雨兼程,已經讓海爾看到更多的希望;20年的銳意進取,已經讓海爾突出重圍……尤其是在渠道建設方麵,可以說是可圈可點。
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海爾的渠道可以說是一個不斷建立又不斷摧毀、不斷肯定又不斷否定的反複調節過程。正是在這種反複調節的過程中,海爾的渠道模型逐漸成熟起來,為海爾的快速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然而,正如張瑞敏所言:“在20世紀初,誰的企業做得快誰就會取勝,比如美國的福特汽車;20世紀60、70年代,誰的企業做得好誰就會取勝,比如日本的製造業;而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隻有做得對的企業才能取勝……”隨著信息經濟時代的到來,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對傳統的營銷渠道模式進行洗牌勢在必行。那麼,麵對21世紀變幻莫測的市場,海爾又是怎樣對自己的渠道進行調整的呢?又是怎樣通過調整渠道而在市場中把握主動的呢?
渠道整合
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這是因為,創業時,很多企業大都處於逆境的位置上,所以創業者大都做到如張瑞敏所說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而一旦創業成功,企業便開始處於順境的位置上。這時,很多創業者往往會認為:“終於成功了,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但正如老子所說:“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當我們認為自己已經戰勝對手的時候,正是最危險的時候,也是開始走向衰落的時候,治國如此,做企業更是如此。這對於深諳中國哲學的張瑞敏來說,自然是十分明白這個道理的,所以他一直把海爾放在弱勢的位置上,讓海爾永遠有目標可尋。因此,海爾的渠道建設已經由當初的區域網絡到全國網絡,再由全國網絡發展到全球網絡;由當初的商場銷售發展到店中店,再由店中店發展到擁有自己的品牌專賣店。
應該說,海爾在經曆過這些之後,已經樹立起中國家電品牌良好的知名度和信譽度,並在市場上進行高效的運營。這對於很多人(包括海爾人)來說,海爾已經做得很成功了,至少在中國的家電業,已經無人能夠出其左右。但海爾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始終保持高度的清醒,它又開始根據自身產品類別多、品牌知名度節節升高等特點,對渠道和通路進行不斷的整合。
據調查數據顯示,在一級市場,家電專業連鎖業銷售占整個家電零售市場的比重超過65%。但在一、二級市場上,家電專業連鎖銷售額比重卻低於20%,市場影響力比較低。因此,海爾便把一、二級市場渠道的整合視為重中之重。在全國每個一級城市都設有海爾工貿公司和海爾營銷中心,負責對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零售商進行管理,以及在當地進行業務洽談和銷售工作;同時,海爾還在二、四級市場按“一縣一點”設有專賣店。
這樣,海爾不但對目前的渠道進行有效整合,而且還取消了很多中間環節,大大的降低了銷售成本,使海爾更有利於對終端市場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