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秦國表示把漢中還給楚國,希望與楚國和解。懷王說:“我不要漢中的地盤了,我隻想要張儀一人。”
張儀聽說後,對秦王說:“用我張儀一人換取漢中地盤,臣願意前往楚國。”
張儀到了楚國後,用厚禮買通了楚國的當權大臣靳尚。靳尚在懷王的寵姬鄭袖麵前搬弄是非、顛倒黑白,讓鄭袖深信不疑。後來,懷王聽了鄭袖的話,將張儀放回了秦國。
這時,屈原剛從齊國回來。他問懷王:“為什麼不殺張儀呢?”懷王這才感到後悔,不過已經無法追回張儀了。
後來,諸侯國合力攻打楚國,楚國被打敗,楚將被斬殺。
秦昭王即位後,打算與楚國通婚,於是邀請懷王到秦國來。懷王本打算前往,屈原說道:“秦國是虎狼之國,不可以輕信,大王不去為好。”可懷王的小兒子子蘭說:“為什麼要掃秦王的興呢?”於是,懷王去了秦國。
懷王入武關後,被秦國伏兵切斷了後路。秦國扣留了懷王,要他割讓領地。懷王大怒,拒絕了秦國的要求。此後,懷王逃亡到了趙國,趙國並不接納他,他不得不返回秦國。最後,懷王客死在秦國。
楚懷王的命運是悲慘的,不過,這悲劇卻是自己造成的。他先是聽信上官大夫的讒言,疏遠既有忠心又有才幹的屈原;接著又聽信寵妃的讒言,將好不容易抓到的張儀放掉;後來,他又聽了小兒子子蘭的讒言,踏上了去往秦國的不歸路。
管理者一定要杜絕讒言的蠱惑,而要想做到這點,廣開言路非常必要。不過,有些管理者雖然提倡廣開言路,結果在執行的過程流於形式,沒有起到實際作用。
通過以下方式,可以將廣開言路落到實處:
(1)采用可行的建議
尉繚是戰國時期魏國人,他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是當時不可多得的軍事家。尉繚認準秦國必然要一統天下,於是前往秦國施展平生所學,實現抱負。
初次拜見秦王時,尉繚就與秦王探討國事。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決戰的形勢對秦極為有利。他說,與秦國的實力比較,其他諸侯國就都如同郡守縣令,無法與秦抗衡,但令他擔心的是山東六國會再結聯盟,合縱擊秦。為此,他列舉了秦王熟悉的曆史事件,向秦王敲響警鍾。
秦王非常讚同尉繚的看法,向尉繚詢問避免諸侯國聯盟的辦法。尉繚建議秦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隻要做到這些,就能夠“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秦王認為尉繚的建議切實可行,在後來的統一過程中付諸實施。許多秦國使者懷揣著金銀珍寶前往各國,想盡辦法賄賂收買顯貴豪臣,離間國家內的君臣關係,更離間六國之間的關係。隨後。秦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將它們各個擊破,實現了一統天下的戰略目標。
如果管理者能夠采用可行的建議,員工就會主動地幫助上司想辦法。因為管理者在采納員工建議的同時,也是對提出此建議的員工的認可。否則,隻是表麵提倡廣開言路,卻不願意采用員工辛苦想出來的建議,員工的積極性自然會消失。
(2)敢於聽到不同的聲音
艾爾弗雷德·斯隆曾擔任過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總經理,在西方管理學界享有盛名,被稱為“管理組織的天才”。在任期間,他曾聘請了一位著名的管理人士作為公司的管理顧問。
在交代職責的時候,艾爾弗雷德·斯隆說,他不知道要給管理顧問安排什麼工作,因為他並不是很清楚這種工作的性質。他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管理顧問能夠明確地寫出或提出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而不必考慮和擔憂觀點不被大家接受。因為要研究什麼、要寫些什麼,都是管理顧問自己的工作。
艾爾弗雷德·斯隆認為,如果管理顧問總想與大家的觀點保持一致,就會采用調和或折中的手段來達到這個目的。一個隻會按照別人的意見調和或折中的管理顧問,不可能為公司提出有價值的管理建議,公司也不需要這樣的管理顧問。
從艾爾弗雷德·斯隆給新管理顧問的交代中可以看出,艾爾弗雷德·斯隆很注重不同的觀點。正是因為他願意聽到不同的聲音,才能夠更加全麵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自己積累了更多的管理和組織經驗。
作為管理者,完全可以學習艾爾弗雷德·斯隆的這種方法,積極聽取不同的意見。
不過,要做到這點,還要創造一個平等的交流氛圍。因為這是讓員工暢所欲言的重要保證。當享有平等的發言權時,員工不會因各種各樣的顧慮而不願意表達自己全部的心聲,他們會把自己作為企業的一分子,以主人翁的精神將觀點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並希望能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好處。
(3)懂得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