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用最合適的人勝過用最好的人
大多數管理者在用人的時候,自然都偏好於最好的人,但事實證明最好的並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所以,作為管理者應該轉變觀念,寧要最合適的,不要最好的。
“最好的”,顧名思義就是最優秀的,優秀的人並不是不可用,而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比如,並不是所有高級人才都是“千裏馬”。有些人本領高卻沒有實幹精神,才能大卻沒有忠義之心,這種人極難駕禦,感情約束基本無效,除非你能滿足他的野心,否則他決不會對背叛抱有任何愧疚之感。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些優秀的人常常自詡能力非凡,所以要求的報酬自然也是非同小可。也就是說,買一匹千裏馬,要用十匹馬的價錢。作為企業的管理人員,也不能不考慮成本概念。
如果工作本身價值有限,不值得聘用高學曆的人,而企業卻偏偏聘用高學曆的人才;或雖聘用了高學曆的人,而高學曆的人卻不能創造出相應的高價值,企業用人時就會陷入邊際效應遞減的怪圈:用人成本不斷增加,而員工創利水平卻在下滑。
與其追求冒風險追求最好的,不如選擇最合適的。這就像乘坐馬車一樣,與其追求速度被一匹劣馬掀翻車子,不如追求穩妥讓一匹凡馬平平安安送到目的地。
被日本人尊稱為“經營之神”的鬆下電器創始人鬆下幸之助,曾就此提出了“70分人才觀”。
鬆下幸之助在用人的時候不去爭搶100分的頂尖人才,而偏好70分的中上人才。特別是鬆下電器在創業之初,公司的名氣還不大,招募到的員工多半是三井、住友、三菱等大企業所不要的人。但是鬆下幸之助卻能率領著這些被視為次級人才的員工,一手打造出鬆下電器蓬勃成長的企業版圖,也證明了鬆下獨特的用人哲學的確有他的道理。
在鬆下眼中,100分的頂尖人才雖然才高八鬥,但是做事情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下麵人的意見。而且他們的自負感很強,如獲晉升,他們通常覺得那是應得的;一旦工作不順利,他們也往往容易抱怨公司、抱怨別人。這種人盡管有一流的才能,但是對公司卻不一定能帶來多大的貢獻,甚至還可能對公司的向心力造成負麵影響。
比起100分的人才,而70分的人才,一般較少傲嬌兩氣,他們多數對於待遇、環境容易滿足,內心很看重企業交付的信任和委托,常常有一股子要與頂級人才比試身手、較量高低的念頭。因此,他們特別富有競爭激情,樂於團結合作,握成拳頭。如果使用得法,用到好處,這些70分角色同樣會發揮出巨大的能量,使企業如虎生翼,活力不竭。
與鬆下幸之助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台灣塑膠集團掌門人王永慶。但是王永慶並不是開始就偏好於中等人才,相反,早年的時候,他對人才要求極高,務求優秀。那時台灣人才資源匱乏,雖然費心搜尋,優秀人才也隻是偶有所得。後來,他誠心聘請了一批外國留學生,誰知這些人在台塑“水土不服”,工作既不安心,業績尚不如普通人。
後來,經過多年摸索,王永慶終於總結出兩條經驗:其一,人才要靠自己培養;其二,用中等人才。
所謂用中等人才,就是說,某個領域的某一職位,王永慶並不刻意選擇頂尖人才,而是選取中等人才來用。為什麼要用中等人才呢?王永慶認為,頂尖人才可遇不可求,決不是經營者強烈的愛才求才願望可以促成的,既然如此,中等人才無疑是最合適的。
與聰明人不同,中等人才比聰明人好找多了。而且他們經過培養訓練,對工作也能勝任愉快,大可不必去爭搶那些“一流”人物。
此外,中等人才比上等人才容易培訓。那些聰明自負的人,一旦工作不順心,就抱怨自己的公司,抱怨自己的職位。帶著這種心態做事的人,責任心和工作熱忱都不足。盡管他才能一流,若不發揮出來,還不如一般人才。
相反,中等人才沒有驕傲的資本,謙遜好學,勤懇務實,他們很重視公司給予的職位,為工作竭心盡力,這樣反而可能取得比上等人才更好的業績,對公司的作用更大。
其實,人才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隻有合適與不合適之分,合適的就是最好的。聰明人的優點很多,但是如果一個企業都是聰明人,並不一定能通力合作,所以,管理者在用人的時候,要選最合適的人才,而不是最拔尖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