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領導若真心為當地發展著想,那麼條條道路通羅馬,僅僅盯著所謂的“政策優惠”項目是短視、不理智的表現。
據此,有專家就給項莊說:“如果你們地方政府以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為的目,就必須摒棄經濟功能區等於政策紅利的思維,好好審視一下自身優勢所在,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改革路徑,建立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符的產業集群。若真能如此,是否掛上‘自貿區’這塊牌子,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反過來講,如果地方政府準備繼續申報“自貿區”,堅持認為本地具備成立自貿區的條件,那麼還需要坐下來仔細研究,搞清楚“自貿區”的概念、職能、職責、作用,以及如何建設“自貿區”。
各地爭相上馬的自貿區申報,誰會率先突圍?近日,一名接近商務部的知情人士告訴項莊,在技術條件上,雖然高層沒有確切的定義,但商務部對於地方申報自貿區,確有一套不成文的基本要求。根據他的表述,這三點包括綜合保稅區、經濟總量,以及地方特色。
1.必須有已封關運作的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園區,按照《京都公約》的表述,就是在一國的部分領土內,任何貨物就進口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視為關境之外,免於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製度。形式上有很多種,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或者自由港之類。
前述接近商務部的知情人士介紹,中國已經批了30多個綜合保稅區,但封關運行的綜保區卻並不多。在封關之前,綜合保稅區內的各類措施和優惠政策無法施行,也無法隔離特殊區域和非特殊區域。眼下,天津的東疆保稅港區、廣東橫琴或前海、浙江舟山的綜合保稅區,均已封關運行,福建平潭也已進入封關倒計時。而有些申報區域,目前連個綜合保稅區都還沒有,何談自貿區?以安徽提出的“合蕪馬自貿區”為例,合肥的綜合保稅區目前還在申請,蕪湖和馬鞍山則剛剛提出要申請綜合保稅區。當地商務官員直言,“合蕪馬自貿區”目前尚未形成方案上報。
2.經濟總量要足夠大。站在商務部的角度,地方申報自貿區,除了綜合保稅區的硬性條件,另一項考量標準是經濟總量和地區拉動作用。目前的消息是,天津和粵港澳自貿區,最有可能進入第二批自貿區軍團。前述接近商務部的知情人士說,天津和廣東兩地有一定的經濟帶動作用,和中央的思路一致。以江蘇省內有意申報的連雲港(601008,股吧)、蘇州為例,這名知情人士分析,“雖然連雲港也有保稅區,但蘇州的條件更好一些,因為蘇州的經濟總量更大,影響也更大。”
3.要有地方特色。此外,中央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自貿區類型。在這名接近商務部的知情人士看來,各地申報自貿區,應該因地製宜,而不是什麼都想有,什麼都想做,應該探索有利於自己率先開放的模式。什麼叫地方特色?例如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打算上馬的中蒙和中俄自貿區。
據他透露,已經上報自貿區申報方案的地區包括寧波、舟山、青島、大連、河北曹妃甸、廣西憑祥、新疆和雲南等地。中央可能希望看見的是,打造出不同帶動作用的自貿園區。
未來中國會建多少個類似上海這樣的自貿區?“目前來看,應該是個位數。”上述知情人士說,中央也不願看到各地興起一股自貿區建設熱潮,具體怎麼批,“現在處於一個關鍵探討階段”。
自貿區的內涵是貿易和投資便利化,而不是有更多的優惠政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更多的是製度紅利,而不是政策紅利。這一輪改革不是提供稅收等方麵的優惠,而是在市場準入、審批、管理方麵,給予入駐企業更多便利,讓企業有更多自由,所以叫自由貿易區。
但有些地方不是這樣理解的,而是覺得自貿區是新一輪圈地,圈地以後還有優惠政策,然後用政策紅利推動地方發展。這種認識有誤區,需要引起我們重視。
麵對蜂擁而起的自貿區熱,發改委一位曾經參與過上海自貿區建設的領導給項莊說:“我認為,在不打擊地方熱情的前提下,中央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戰略部署,就是要把設立自貿區的大政方針、原則、布局說清楚。比如,在全國到底要建多少個自貿區,每個自貿區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