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對個別舉報人來說,在大力反腐環境下抓住“擬提拔期”的敏感期,舉報者可能出於權力之爭,也可能出於報複心理。這也折射出一些地方官場生態的另一麵——或是“權力的遊戲”,或是“複仇者聯盟”。
而一些對任命決定不滿而“舉報”的人,則讓人更多地看清了這個“擬提拔期”的“敏感”。2011年,江西省贛州市於都縣委書記胡健勇因為指使他人造謠中傷、幹擾換屆被調查。當時的知情者曾向媒體表示,胡健勇未能被列為擬提任副廳級幹部人選,不滿之下,他將矛頭對準贛州市委書記史文清,讓多人用短信、匿名信等方式“造謠汙蔑”。
在與胡健勇同一批被通報的官員中,還有新餘市林業局原黨組書記、局長何筱勇。因對職務調整不滿,何筱勇夥同他人兩次發短信“舉報”自己在生活作風、經濟等方麵的問題,匿名發送給有關領導,並誣告稱該短信係他人惡意中傷,最終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原河南周口市政法委書記朱家臣因經濟問題被實名舉報落馬。其涉嫌“賣官”,多次安插人員進入政法係統,僅此一項“收益”就超過200萬元。不過,在這些“顧客”中,有人因花錢買到閑職而對其不滿,“憤而舉報”。
落馬前的“先兆”和“未兆”。搜集多方信息,發現多個在“擬提拔期”被舉報後接受調查的,如黨煦燕、陽姣蓮,在“擬提拔”之前,輿論中沒有太多“先兆”,至少沒有公開的舉報信息。
這樣的官員,一旦在“擬提拔期”受到舉報,往往卻更引人注意。這也使得這一時期容易被人利用,一些官員即使沒被查出什麼問題,但其升遷之路也因此受阻,個人仕途受到一定影響。
但也有人稱,上述二人不是主戰線上的官員,為人關注相對較少。像靳瑞林、季建業這樣的地方主官,長期受到民間詬病和舉報的,卻一度絲毫無恙,照樣“升官”。
原河南安陽副市長郭建華一案中,郭長期被各種負麵信息裹身,關於他篡改年齡、學曆造假、插手工程建設的帖子在網絡上不時出現。甚至還有人拉著橫幅,到河南省委大門前下跪“鳴冤”舉報。一名安陽市機關幹部介紹,郭建華最後落馬,肯定和這些舉報有關。靳瑞林在朔州市任職期間,“其子女吃空餉”就為基層百姓詬病。然而靳瑞林帶著“惡名”一路升遷,最終止步於當選太原市正職領導候選人之時。眼看著靳瑞林在不長的時間裏屢受提拔,舉報人向紀委發出質疑。直到有知情者透露,早在今年1月公示開始時,紀檢機關就已經開始對靳瑞林的調查。4月,正當舉報群眾認為訴求得不到滿足時,網上有人透露“他去了某個限製一定自由的地方”。1個月後,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布了靳瑞林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的消息。
落馬後,楊琨被“帶病提拔”的過往也浮出水麵。多年前,他就曾躲過一遭“危險期舉報”。據媒體報道,早在1998年,就曾有內部舉報信稱,楊琨沒有把部門創收的上千萬元的手續費入賬,但該舉報內容未被處理。風波過後,楊琨升遷,成為“農行副行長的後備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