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識人:準——學作伯樂,慧眼識(1)(1 / 3)

早在一千八百年前,諸葛亮就十分強調管理者善於知人。他認為:“人,美惡懸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偽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就是說,人的真善美與假惡醜,並不都是表現在情緒和臉上的,也不能從一般的表現上都能看得出來。有的看似溫良而實際狡詐,有的外表謙恭而內心虛假,有的給人的印象勇不可擋,實則臨事而懼、怯懦得很,有的人在處境順利時可以盡力,到處於逆境、環境變化時就退縮了。因此他提出管理者應該親自考察自己直屬的下級,以知其意誌、應變、知識、勇敢、性格、廉德、信用,而決不可憑感情和印象用人。諸葛亮的“知人”方法為: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就是要親自與下級討論對各類事物是非對錯的看法,來觀察他的立場、觀點、信仰、誌向是否明確堅定。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就是把工作中某些現實問題的處理意見同下級不斷地進行辯論,提出質疑。以此來考察他的智慧與應變能力。

“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就是不斷地向下級提出谘詢,請他們對一些重大問題提出謀略和決策方案,以考察他是否有能力和見識。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即告訴下級可能麵臨的災禍和困難,來識別他是否能臨難而出,勇往爭先,義無反顧,力挽狂瀾。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就是把下級放在有利可圖或者可以得到非分利益的工作崗位上,看他是否廉潔奉公、以公司利益為重,還是貪圖私利或者隻顧小集團的利益,見利忘義。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就是委托下級獨立自主地去完成某種工作,看他是否恪盡職責、克服困難,想辦法去把事情辦好,還是欺上瞞下、應付了事。

前人和外人的有益經驗仍然是今天我們應該吸取的寶貴營養。這些勤於考察而又能見微知著的做法,更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1.言談識人心

聰明的管理者善於在與他人的說話中識別人才,而交談又恰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接觸、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那些善於言辭的人,不僅言辭豐富優美,而且道理講得很透徹,邏輯性很強,能準確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戰國時的縱橫家們,大多都善說,健談。

有個成語“朝秦暮楚”,講的是戰國時陳軫的事。張儀和陳軫都投靠到秦惠王門下,受到重用,不久張儀便產生了嫉妒心,因為陳軫很有才幹,比他強。

張儀對秦惠王說:“大王經常讓陳軫往來於秦國和楚國之間,聽說陳軫還常常把秦國的機密泄漏給楚國。作為大王您的臣子,他怎麼能這樣做呢?最近又聽說他打算離開秦國到楚國去。”

秦王馬上傳令召見陳軫,一見麵,秦王就對陳軫說:“聽說你想離開我這兒,準備上哪兒去呢?告訴我吧,我好為你準備車馬呀!”

陳軫一聽,莫名其妙,很快便明白了,這裏麵話中有話,於是鎮定地回答:“我準備到楚國去。”

果然如此。秦王對張儀的話更加相信了,於是慢條斯理地說:“那張儀的話是真的。”

原來是張儀在搗鬼!陳軫心裏完全清楚了。他沒有馬上回答秦王的話,而是定了定神,然後不慌不忙地解釋說:“這事不單是張儀知道,連過路的人都知道。從前,殷高宗時孝己非常孝敬自己的後母,因而天下人都希望孝己做自己的兒子;吳國的大夫伍子胥對吳王忠心耿耿,以致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做自己的臣子。所以,俗話說,出賣奴仆和小妾,如果左右鄰居爭著要,這就說明他們是好仆好妾,因為鄰裏人了解他們才買;一個女子出嫁,如果同鄉的小夥子爭著要娶她,這就說明她是個好女子,因為同鄉的人了解她。我如果不忠於大王您,楚王又怎麼會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我一片忠心,卻被懷疑,我不去楚國又到哪裏去呢?”

秦王聽了,覺得有理,點頭稱是,但又想起張儀講的泄密的事,便又問:“既然這樣,那你為什麼將我秦國的機密泄漏給楚國呢?”

陳軫坦然一笑,對秦王說:“大王,我這樣做,正是為了順從張儀的計謀,用來證明我不是楚國的同黨呀!”

秦惠王一聽,卻糊塗了,望著陳軫發愣。

陳軫還是不緊不慢地說:“據說楚國有個人有兩個妾。有人勾引那個年紀大一些的妾,卻被那個妾大罵了一頓。他又去勾引那個年輕一點的妾,年輕的妾對他很好。後來,楚國人死了。有人就問那個勾引他的妾的人:‘如果你要娶她們做妻子的話,是娶那個年紀大的呢,還是娶那個年紀輕的?’他回答說:‘娶那個年紀大些的。’這個人又問他:‘年紀大的罵你,年輕的喜歡你,你為什麼要娶那個年紀大的呢?’他說:‘處在她那時的地位,我當然希望她答應我。她罵我,說明她對丈夫很忠誠。現在要做我的妻子了,我當然也希望她對我忠貞不二,而對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罵。’大王您想想看,我身為秦國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國的機密泄露給楚國,楚國會信任我、重用我嗎?楚國會收留我嗎?我是不是楚國的同黨,大王您該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