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的網絡傳播在一定程度上補充發揮著“耳目”的作用。通過網絡,社會生活中某些重要的情態和意見得以不加過濾地被反映,這為上層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所以,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在公眾場合表示他們對於網絡輿情的關注。如果用管理傳統媒體的方式來管理網絡傳播,顯然是不合適的。從我們這個社會的信息溝通體係來說,網上公眾表達的獨特價值在於它相對的獨立和自由。如果管理得當。它可以成為自下而上的靈敏的“耳目”。為此,在理解和管理網絡傳播時,特別需要注意將“耳目”和“喉舌”的功能區分開,不將“喉舌”的功能強加於網絡。否則,除了使網絡失去它本來的意義之外,並不能給社會管理和控製帶來更多便益。
網絡作為“耳目”的可能的挑戰在於它的民間性,網絡民意沒有經過中間代理。缺少可靠的中間代理的把關,就有兩種危險:一是裹挾盲目的社會情緒;二是被別有用心的組織所利用。前者需要察青蘋之末,及早引導疏解,防止情緒鬱積而爆發。後者的問題在於社會,因此回避風險的關鍵也不在網絡,而在於社會管理本身。
(二)社會轉型時期,需要思想和觀念的轉變,網絡可以在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自從我國啟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社會轉型就成為學者研究的重要主題。社會學者宋林飛認為,中國的社會轉型雖然是建立在經濟體製改革的基礎上,但是社會經濟結構和秩序的變化實際上是以政治文化變遷為動因。因而社會轉型必然是一場包括民族思想、文化、政治、心理等各方麵在內的全麵的變革。
在思想觀念的轉變中包含著矛盾。思想觀念的轉變必須滲透入民間,成為全社會的共同意識,才能切切實實地推動社會轉型的實現。但是,在我國這樣貧困、落後條件下啟動的急劇的社會轉型又醞釀著一定的社會風險,失業、社會分化等矛盾的存在使思想觀念的轉變尤其需要審慎,因為話語蘊含著力量,並對現實提出要求,當話語要求超出社會現實條件時,話語的流行則容易醞釀變亂。正是出於這種擔心,2004年下半年,有關機構著手批判兩個廣為流傳的概念:社會公器和公共知識分子。但是,對於突破傳統意識形態的概念和觀點僅僅持批判態度是不夠的,因為隨著社會發展和新的矛盾問題凸現,一定會在思想、概念的層麵得到反映。如隨著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和諧社會”的追求,“公平”和“正義”已經成為社會的流行話語,而這兩個詞本來是西方政治學中的重要命題。
網絡傳播的互動性質為思想的擴散提供有效途徑,在反複討論和協商中,觀念的分歧和誤區得以澄清,社會共識賴以形成。為此,在網絡管理中需要給予網絡討論以一定的話語空間,允許它對既有意識形態的適當突破,從而推動社會觀念的漸進式演變。
(三)民主政治建設需要民眾的參與,網絡傳播作為具有較強草根自發性的傳播方式,有助於培育民眾的參與意識,因此。對於網絡傳播的管理應著力於培育及引導好這一支力量
首先,隨著民主政治改革,國家將從一些具體事務性活動中退出,留下的空間由社會力量進入。在我們的社會中,經濟組織已經有了相當可觀的發展,但是社會組織的發育尚不充分,這會引發一係列問題,如在麵對經濟組織時,個人缺乏足夠的力量與之抗衡和維護自身利益等。網絡傳播的發展為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聯係提供了方便,圍繞網絡論壇,實際上形成了一個一個的虛擬群體。虛擬群體不僅可以為個人提供心理支持,而且可以交流信息、整合資源,促進社會組織的發展。如,隨著城市住房製度的改革,不少新型居住小區都建立了“業主委員會”這種民間自治性機構。網上“業主論壇”使業主之間的聯係更為便捷。從而在與開發商和物業公司的交涉贏得更多的主動空間。
其次,網絡傳播突破地理空間的限製,現實生活中居住分散的利益群體的成員借以取得聯係。網絡討論使利益群體的聲音凸現出來,並有可能影響立法和決策。群體利益的維護和平衡不再僅僅依賴於精英集團的關注和判斷,群體自身的參與,將有助於提高決策的效率和公正。如“肝膽相照”論壇在推動國家公務員錄用立法變革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