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培訓,努力提高西部貧困地區幹部管理水平和貧困農戶的素質。據統計,自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來,西部12個省區市,通過各種方式組織開展對幹部的培訓和對貧困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活動,每年參加人數都超過1000萬人次。大規模的持續培訓對提高西部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素質和生產力水平,增加收入,脫貧致富,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組織開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定點扶貧。根據扶貧開發的要求,國務院扶貧辦組織開展了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定點聯係幫助一片貧困地區的工作。目前,有138個中央單位和部門定點幫扶325個國定貧困縣。其中,有74個中央、國家機關等單位定點幫扶了西部11個省區市的171個國定貧困縣,占到西部貧困縣數的47%。在中央、國家機關的帶動下,各省區市以及貧困地、縣也積極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包村聯戶扶貧工作。這項活動促進了西部貧困地區的反貧困工作。
部署安排東西部扶貧協作。1996年7月,在中央的直接安排和部署下,組織東部13個發達省市與西部10個貧困省區開展東西扶貧協作,由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遼寧、福建和深圳、青島、大連、寧波13個東部沿海發達省市對口幫扶內蒙古、甘肅、雲南、廣西、陝西、四川、新疆、青海、寧夏和貴州10個西部省區的工作全麵展開。5年來,扶貧協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據統計,1996年至2000年東部發達省市累計為西部貧困省區無償捐贈資金和物資達21億多元,其中東部省市政府撥款11億多元。東部地區到西部聯合興辦企業510個,新修公路4361公裏,幫助解決了101萬人、108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直接或間接帶動西部貧困地區解決了47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積極引進外資,擴大對外合作,加快扶貧開發進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與國際社會在扶貧開發領域裏的交流和合作有了明顯進展。據不完全統計,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糧食計劃署、國際農發基金、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荷蘭、日本、英國等外國政府,福特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在西部地區開展的扶貧項目覆蓋了200多個貧困縣,提供資金支持7億多美元。特別是與世界銀行合作,由中央政府直接組織開展的西南、秦巴和西部三期扶貧項目,利用世行貸款6.1億美元,覆蓋了包括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寧夏、甘肅、內蒙古8個省、自治區的88個國定貧困縣,受益貧困人口770萬人。
盡管西部貧困地區得到了國家及東部沿海省市的大力支持,但由於多方麵的原因,西部農村貧困地區的貧困狀態並未得到徹底的改觀,西部反貧困仍然麵臨著艱難的任務,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兩方麵。
(1)現行的農村貧困標準很低,由此確定的貧困人口的生存能力較弱。目前的農村貧困標準是人均年收入625元,僅相當於世界銀行製定的人均每天1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的70%。因此,該標準實際上是滿足貧困人口最低生存需要的溫飽標準。西部有些貧困地區雖然超過了該標準,但生存能力仍然很弱。
(2)西部地區脫貧難度大。東部地區貧困縣的農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都遠高於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例為1:0.8:0.62(以東部為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例為1:0.91:0.75。此外,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恩格爾係數相差9個百分點,年末儲藏存款和手持現金相差3倍。
西部大開發為西部地區的反貧困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曆史機遇。如何在曆史機遇麵前取得反貧困的最大效果,關鍵在於西部如何正確認識當前的發展環境,以及采取什麼樣的反貧困戰略。江澤民同誌指出:“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最根本是靠發展。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最根本的也要靠發展。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就是貫徹了鄧小平同誌關於發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努力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條件、生活條件和生態條件,提高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生產的發展,促進群眾生活的改善,並逐步增強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我們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不僅要看國外發展成功的經驗,也要看國外發展不成功的教訓。堅持貫徹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斷增加貧困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這是開發式扶貧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