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與建設、改革和發展所麵臨的一個根本問題。在當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諸多困難和問題中,最突出的仍然是“三農”問題,而其中最為嚴重的又是農民問題。農民收入水平低下,不僅影響了廣大農民生活的改善,而且越來越影響到國內有效需求的擴大,影響到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也影響到農村政治和社會的穩定。可以說,“三農”問題是我們走向現代化進程中最艱巨的任務,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麵臨的最大難題。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三農”問題,江澤民同誌也多次強調了“三農”問題的重要性,他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關係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大局,關係著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關係著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不但是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同時是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在新的曆史時期,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三農”問題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明確,農民的利益即國家的利益,“三農”問題的全麵解決,是實現農村穩定和農村現代化的需要,是促進農村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全麵貫徹和落實“三個代表”思想的真正體現。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國家富;農村穩,天下穩。

(一)

中國新時期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20多年來,這項得到億萬農民普遍支持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給中國農村帶來了曆史性的變化,也揭開了中國改革的序幕,開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解決中國“二農”問題的豐碩成果,也是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勝利。這一勝利,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正確回答了一個經濟落後的農業大國如何解決“三農”問題,實現由傳統的農業國家向工業化國家的轉變,並在消滅剝削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所構想和闡釋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級鬥爭日趨簡單化的前提下的。由於大量破產農民被轉化為城市工人階級,工人階級是人數最多、受壓迫最深的階級,也是改造舊社會、重建新製度的主體力量。但以後的社會主義.革命基本上都是在資本主義沒有經過充分發展、農民占人口多數和以農業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落後國家裏發生的。因此,在這些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就出現了與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構想的社會主義的許多不同點。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以認識農民問題和解決農民問題為基礎和突破口,創造性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毛澤東認為,農民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鬥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農民是革命的動力,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力量。他指出:“沒有貧農階級(照紳士的話說,沒有‘痞子’),決不能造成現時鄉村的革命狀態,決不能打倒土豪劣紳,完成民主革命。”“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若否認他們,便是否認革命。若打擊他們,便是打擊革命。”在對中國農村和農民問題的認識上,毛澤東既注意到現代工業文明的普遍適用性,又能從中國國情出發,因此創造性地探索出中國革命的獨特道路,並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從而產生了20世紀上半葉農村和農民問題研究的輝煌成果,構成新民主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翻開了中國曆史上嶄新的一頁,但“三農”問題依然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農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對國家的穩定與發展還起著關鍵作用,農民則為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為農業、農村和農民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才引起了黨的三二代領導集體的高度重視。

毛澤東鮮明地提出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論斷,並指出:“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係國計民生之大。”鄧小平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富有遠見地指出:“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農村。中國社會是不是安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翻兩番,很重要的是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達到。”他認為,中國的變化應主要看農村,看農民的生活是否得到改善,而不是僅看城市新蓋了多少高樓大廈。“因為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農村,如果不解決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問題,社會就不會是安定的。工業的發展,商業的和其他的經濟活動,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貧困的基礎之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對“三農”問題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991年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指出:“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民和農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麵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麵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黨中央一再強調,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忘記我國農民占大多數這一基本國情,不要忘記我國農業基礎還很薄弱、廣大農民收入還很低、大部分農村還很落後的狀況,要求始終堅持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位。江澤民在1995年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嚴肅指出:“從這幾年的實踐情況看,由於思想認識和統籌安排問題還解決得不夠好,對農業保護和扶持的力度還不夠大,已確定的政策措施又沒有完全落實,工業與農業發展速度的差距、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都還在拉大。這三個差距如果繼續擴大下去,將會造成嚴重後果。”這一問題“關係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關係整個現代化事業的成敗,關係社會主義政權的鞏固”。為此,他強調:“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一定要正確處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全黨要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更加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江澤民在參加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江西代表團、湖北代表團全體會議時還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首要問題。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國家富;農村穩,天下穩。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村穩定,我們就能贏得全局工作的主動。江澤民同誌的這些論述深刻地總結了幾十年來我們在“三農”問題上的經驗和教訓,及時而正確地提出了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處理好“三農”問題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