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懷著強烈的收獲的渴望敲出“後記”二字時,心中的忐忑不安卻愈發緊迫與沉重,畢竟這是自己在沒有什麼學術積澱的情況下參與撰寫的第一部作品。但此刻最想說的話卻是無限的“感激”。
感謝吳秋林教授的提攜和幫助。2007年底吳教授邀請我參加本書的撰寫工作的時候,我心裏還有些忐忑:“我一個沒有什麼學術經驗積累的無名小卒,豈敢但當如此重任!”吳教授好像看出了我心思,便鼓勵我說:“不要緊,萬事總得有個開頭嘛!”接著就把自己超星圖書館的會員卡號給我,並指導我如何搜集資料。吳教授對後輩學人樂於提攜和幫助之精神,令我終生感戴!
感謝貴州民族學院德高望重的楊昌儒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楊昌儒教授作為副校長、學界前輩十分關注學校、學科的發展,尤其是對青年學人寄予殷切希望。本書的撰寫一直得到楊校長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他在百忙之中還幫我聯係省民委和省宗教局進行政策谘詢,並給我提供了相關參考資料。本書書稿初成,又蒙楊校長撥冗審閱,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建議。對吾等後學而言,楊校長讓人高山仰止,無論在治學還是提攜後輩學人上,他都堪稱楷模。
感謝貴州民族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石開忠教授。在本書撰寫的過程中,從提綱的擬訂到書稿最終形成,石老師都給予了悉心指導和幫助。
感謝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局的優素福·納光舜老師。納老師兩度審讀書稿,本書大到篇章結構,小到字句標點,都得到納老師精心批閱之後提出精當建議。納老師這種嚴謹踏實、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令我終生受益。
學界前輩、長者的啟迪教誨,令人難忘!他們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精要是要吾等後輩用一生的努力去領悟和實踐的。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宗教知識不夠豐富,宗教理論不夠係統。所以,在寫作過程中所麵臨的窘迫境況是可以想見的。錯漏之處,敬請前輩、同仁指正。
梅軍
2010年3月18日於貴陽花溪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