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理基礎課——發現內心世界的秘密(1)(1 / 3)

心理學的目標——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

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法]蒙田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塞德茲因為感激恩師詹姆斯的教導,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威廉·詹姆斯·塞德茲。對於這位11歲便考入哈佛的少年天才來說,天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享受生活,發現生活的美好。當然這還要歸功於他父親的教導。塞德茲教授喜歡講這樣一個故事。

據說萬能的神靈掌握著我們生命中的一切,包括我們的喜怒哀樂。但是,在最初的時候,所有的這些情緒都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特別是快樂,創世之初的人們並沒有什麼憂愁,終日快樂地生活著。

但是經過思考之後,上帝發現,讓人們這麼容易得到快樂,人們就會不懂得珍惜,也不知道珍惜任何東西,因為快樂始終在。上帝想要讓人們懂得珍惜眼前的快樂,並且讓他們知道隻有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才能發現人生的美好,享受快樂的生活。於是上帝與天使們召開了一次會議,來討論“快樂”的安放問題。

有的天使表示這種快樂應該藏在高山之上,經過艱難的攀登才能得到;有的說要沉入深海之中,隻要經過風浪的吹打就能知道快樂的所在。總之各種答案都有,但是上帝始終不滿意。直到有一個天使說,快樂應該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

“應該把快樂藏在人們的心底。因為人類總喜歡到別處尋找幸福和快樂,卻不會想到挖掘自身存在的東西。他們很難想到幸福和快樂是取決於自己的。藏在心底,人們就很難發現快樂,隻有當他們深入地了解自己,反省自身的時候才會發現快樂,而了解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帝特別滿意這個答案,就這樣,人類快樂的秘密就被上帝藏在了人類的內心深處。人們隻有經過一番痛苦的努力和自我探索才能發現生活的美好,才能學會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事物。

生活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工作、學習、金錢、名利之外,還有許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發掘,去享受:溫馨的家庭,可愛的孩子,善良的朋友,美好的環境,可口的美食和健康的身心,等等。生活不是目的,生活是一個美好的過程。

如果還是不能擺脫生活中的困擾,那就選擇心理學,心理學就是能幫助我們每個人發掘自己內心快樂的科學。在心理學的幫助下,我們能克服不良情緒的幹擾,抵抗壓力的侵襲,排解抑鬱的苦悶。這些困擾不是客觀存在的,隻是存在於我們的本心,是我們自身心靈的產物。有能力製造困擾的人當然也有能力為自己排憂解難。心理學家相信:心理學,讓生活更美好。

課堂感悟

人們總是追求自己缺乏的東西,認為自己不幸福就去追求幸福。但是,幸福不是追求到的,而是靠自己的感知。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發掘自己的快樂,這就是心理學、心理谘詢師存在的意義。經過與谘詢師的探討之後,你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解決,生活也可以變得更美好。

心理學的任務——行為的控製

習慣是社會的巨大的飛輪和最可貴的維護者。

——[美]威·詹姆斯

在心理學家看來,心理學的任務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製自己、身邊的人以及身邊發生的事情。但是對許多心理學家來說,控製才是心理學最核心、最激勵人心的目標。

要能控製行為,首先必須了解行為發生的原因,就是看到一種行為,能準確地描述它並解釋、預測它的發生,最終才能實現對行為的控製。而控製行為的能力很重要,因為這無疑為心理學提供了改善他人生活質量的途徑。因此,很多心理學家將控製行為視為心理學的最終任務。

那心理學是如何控製行為的呢,我們可以用一個真實的故事來說明。

有一個退休的老人喜歡在下午的時候,在自己院子的躺椅上曬曬太陽,享受安靜的生活。但是讓老人不高興的是,不知道從哪一天起,每天下午都有一群孩子在他的門前嬉鬧玩耍,喊叫聲讓老人無法忍受。老人想要徹底杜絕這種現象,就想到了一個方法。有一天,老人走出門對孩子們說:“我非常感謝你們在這裏玩,讓我的門前變得如此歡樂,你們的笑聲讓我感覺自己年輕了不少。為此我決定獎勵你們每人25美分!”

得到獎勵的孩子們高興極了,自然決定以後還是要來這裏玩,以便得到更多的獎勵。可是第二天來玩的時候,孩子們雖然得到了獎勵,卻隻有15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