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與童年

江蘇鹽城城西南近30裏,有一個小湖泊,名叫馬鞍湖。1912年6月1日(農曆壬子年四月十六日),胡喬木出生在馬鞍湖畔蟒蛇河北岸的北張本村。這一年元旦,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父親給他起了一個切合潮流的名字——鼎新。革故鼎新!多麼熱切的希望和期盼!這當然不僅是對剛出世的兒子的期盼,也寄托著對整個中國未來的希望。

鼎新的父親胡啟東(1885-1957),是個維新派,以號行世,他的名字叫應庚。這時,他已經有了一子一女,子名達新,女名履新。胡應庚17歲(清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應淮安府學考試,得中第九名秀才。第二年,考入設在淮陰的江北高等學堂讀書,受到新學的熏陶。後因祖父思念他,輟學回家,當了一名教師。他“耽嗜文史”,酷愛吟詠,為人正直,思想進步,對清朝末年的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深為不滿。後來,他自號啟東,意為要像啟明星那樣照亮東方。

辛亥革命那年,胡啟東因同鹽城縣裏的一些維新派一起積極活動而出名。民國二年(1913年),他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常常前往北京。他參加國民黨,屬於該黨內堅定反袁的少壯派。自1913年至1923年這十年間,胡啟東當了四屆眾議院議員。袁世凱稱帝失敗,段祺瑞利用日本西原借款賄選新國會,孫中山在廣州舉起護法旗幟,號召國會議員南下。胡啟東不畏段氏的阻撓,毅然前往廣州參加護法運動。1918年,他參加非常國會,推選孫中山為軍政府大元帥。孫中山贈給他一部《民權初步》。

良多,詩作迭出(後編為《寓穗集》印行)。1918年雙十節,他憑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作五言律詩一首:“血化七年碧,花尋九日黃。壘壘知死所,耿耿至今光。戰壘哀新鬼,荒山吊國殤。應餘泉下恨,何日掃欃槍。”1922年,直係軍閥以五千大洋一票收買國會議員,賄選曹錕當總統。胡啟東與王紹鏊(江蘇吳江人)等拒賄南下,行至南京,險遭江蘇督軍齊燮元暗害。抵達上海後,與王紹鏊等171人聯名發表《移滬國會議員宣言》,聲討曹錕違憲賄選。

胡啟東每次外出,都要購買不少新書、新出的期刊和古籍回家。胡家的藏書擺放了好幾個書櫥。從現存胡啟東手寫的一冊《鞍湖書屋藏書目》來看,經史子集四部的基本著作畢具。特別是《詩經》《楚辭》以下各種詩集、詩話,自許慎《說文解字》以來各種有關研究漢字的著作,蘇北各縣方誌,收集堪稱完備。國外社會科學著作和林(紓)譯小說也不少,還有《新青年》《小說月報》《創造月刊》《東方雜誌》《獨立周報》等期刊,林林總總,非常豐富。

胡啟東不當國會議員回鄉以後,熱心家鄉水利建設和教育事業,曾作文和校訂鄉土曆史、地理讀本作為小學教材。他還承擔主纂《續修鹽城縣誌》的重任。專心致誌,曆時七年,終於完成。這部縣誌共十四卷,被譽為民國方誌佳作。其間,他用曆年積蓄購置了二三百畝田產。

胡喬木的老同學樂怡然認為:喬木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家學淵源,幼承他父親的訓教與熏陶,養成了潛心讀書的良好習慣,奠定了比較好的文史知識基礎,並具有較強的組織文字的寫作能力。喬木一生愛好詩文,富有“杜甫式的”詩人氣質和中國傳統文人的優秀品德,當也是從他父親那裏一脈相承而又成為自己的特色。

胡喬木的童年,就是在蘇北農村這樣一個開明士紳的書香門第中度過的。

1917年,胡喬木5歲,在母親夏氏的教育下,已經會背十幾首唐詩,能夠拿毛筆寫自己的名字了。1918年秋,家裏送他進了設在本村的鞍湖小學讀書。這鞍湖小學,是利用胡氏宗祠改建的,教學水準不低,采用當時全國通用的課本作教材,高小還設英文課。胡喬木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經常受到校長和老師的讚揚。

大約是出於稟性吧,同別的孩子不同,胡喬木從小就以讀書為樂。他常常就著小油燈夜讀,夏天為避蚊蟲叮咬,就躲到蚊帳裏看書。一次,河對麵南張本村演大戲,鑼鼓聲傳過來,大家都乘渡船過河去看。小朋友們來邀他,他不去;母親叫他,他也不去。他情願坐在家裏看書。父親書櫥裏有的是書,童年時代胡喬木就把愛看的書看了個遍:中國古典詩詞,是他童年時代之所愛;新文學也讀了不少。村上人都說這孩子是“書癡”。1940年,胡喬木在自傳中說:“在小學時已看過魯迅的《呐喊》,以後接著又看魯迅的《熱風》,郭沫若的《女神》以及《創造》《洪水》等各種文學刊物。”他還涉獵外國作品。1983年,他在中宣部會上講:“王爾德,也不能說沒有一定的社會觀點。他的童話《快樂王子集》,我還是小學生時代讀的,直到現在還忘不了它對我的影響。”

不過,胡喬木不是那種死讀書的孩子。他富有悟性,善於思考,喜歡創造。有一次,胡喬木讀了題為《七夕》的為牛郎織女抱不平的詩,寫了一篇《讀〈七夕〉》的作文,對詩中意蘊大加發揮。語文老師張持白(因其博學、體胖,外號“張大肚子”)看後,拿到課堂上邊讀邊評,稱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