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理健康與教師(1)(1 / 3)

健康是智慧的條件,是愉快的標誌。——愛默生

健康的價值,貴重無比。它是人類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時間、血汗、勞動、財富,甚至付出生命的東西。——蒙田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毛澤東

要探討教師的心理健康,我們首先需要從心理健康本身入手。了解心理健康是什麼?什麼叫心理健康?什麼叫心理不健康等等。

第一節心理健康的含義

一、從“健康”到“心理健康”

大家都應該知道一個法則:人的一生就像一串數字:100000……你擁有美貌可以在後麵加一個0,擁有智慧可以在後麵加一個0,擁有權力可以加一個0,擁有朋友可以加一個0,擁有幸福家庭可以加一個0,擁有事業的成功可以在後麵加一個0……。但是讓這一串數字有意義的是什麼,是前麵的的“1”,這個“1”是什麼?就是我們一生隻能擁有一次的“健康”!其他都可以推倒重來,而一旦健康垮了,一切就都成空了。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健康”,指的是身體健康,更直白的說是“無病無災”,各項身體機能良好。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理解在日益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心理和生理不可分割,心理和社會適應也是分不開的。人的心理一旦失常,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就會遭到破壞,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這不僅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和不幸,而且會給社會帶來破壞。

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宣言》中開宗明義的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完全安好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根據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確定了健康的10項標準。

1.有足夠的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材勻稱,站立時頭、臂、臀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感覺輕鬆。

由此可見一個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體,還應有健康的心理和行為;隻有當一個人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處在一種良好狀態時,才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個體健康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這一係列的變化和研究推進,改變了人們對於“健康”的認識,由以前僅僅關注“身體健康”,逐漸向整體健康過渡,對心理健康更加重視。

二、心理健康的含義

對於什麼是“心理健康”?“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漢姆雷特。”從心理健康研究的角度,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關於心理健康的看法。但總體來說都承認身心平衡、情感立誌和諧是一個健康人所必須具備的條件。而心理健康則是指:不僅沒有心理疾病或變態,且在個人自身體上、心理上以及社會行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狀態。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有生理、心理及社會行為三方麵的意義。

生理方麵: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身體健康狀況尤其是中樞神經係統應無疾病,其功能都在正常範圍,並無不健康的體質遺傳。健康的心理必須以健康的身體為其先決條件,有了健康的身體,個人無論在情感、意識、認知和行為上,才能運作正常。所以說:“健康的心理基於健康的身體”

心理方麵: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個體必對自我持肯定的態度,能自我任職,明確認識自己的潛能、長處和缺點,並發展自我。認知係統和環境適應係統能保持正常而有效率,在自我發展上與人際和諧方麵均能兼顧,在本能、自我與超我之間能平衡發展,且能麵對問題,積極調適,而不依賴消極的心理防衛。

社會行為方麵: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社會環境中能有效的適應,並能妥善的處理人際關係,其行為符合生活環境中文化的常規模式而不離奇怪異,角色扮演符合社會要求,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且能為社會作貢獻。

按照我們生活中的慣常理解,說一個心理健康,往往指這個人生活得比較輕鬆,愜意,快樂,心滿意足。而說到一個人心理“不健康”“有問題”,則往往和“神經病”,“精神病”等詞彙聯係在一起,有一種“退避三舍”“敬而遠之”的心態。事實上,每個人都處在極健康和極不健康的兩端連接線上的某一點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又是動態變化的,它隻是反映某人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的特定狀態。我們所說的心理健康隻是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的狀態,而不是一時看到的偶發現象。在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之間,並不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我們更容易理解的是,把心理健康看作一個連續體每個人都在健康與不健康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