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男女要獲得美好恒久的愛情,直至共同走向婚姻,需要兩個條件:
第一個是對對方沒有要求,第二個是兩人都做到自己照顧自己的人生。
以這兩點作為基礎,便可以建立1+1=2、3、4或5的愛情。
你對“戀愛婚姻”這個問題認識多少
首先,看看你對這個題目已經認識多少。請寫下你對下列問題的答案:
(1)什麼是“愛情”?
(2)如果你深愛著某一個人,請問“愛這個人”給你怎樣對待他/她的權利?
(3)以下的稱呼中哪一個更符合你的戀愛婚姻對象:“男朋友”“女朋友”“丈夫”“妻子”?請把適合的稱呼寫在這裏:__________,然後回答問題。
問題:代表了什麼?
(4)為什麼結婚比不結婚好?(若是在戀愛階段,問題改為“為什麼有這段戀愛比沒有這段戀愛好?”)
請用一點時間思考一下上麵的四個問題,然後再繼續看下去。
愛一個人並不意味著“擁有”一個人
“愛”隻給了你為某人做一些事的動力,並沒有給你控製那個人的權利。你想對某人好,或為某人做一些事,不會使你擁有那個人,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擁有”另一個人。
“因為我愛那個人,所以對方也應該愛我。”這句話是不符合邏輯的,因為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試想一下,若有10個人對你這樣說,你願意愛他們嗎?你做得到嗎?
一個人不能控製另一個人,也不能改變另一個人。每個人可以改變的隻有自己,但在某些情況下,這份改變也許能誘使對方做出改變。當對方與你的看法一致,並做出一些符合你意願的事情時,你就很容易產生對方已受到自己控製的錯覺。比如,你開車行駛在路上,跟在你後麵的車並不是受到你的控製而跟著你,他們隻不過是碰巧也需要走這條路而已。
因為你愛他,也許你就以為自己有權利去要求他的思想和行為必須遵從你的意願。這個態度便是把愛當作控製別人的工具了。本來很崇高的一份感情便淪落成一條繩子——讓別人受製於你的廉價工具。於是,當初期使人迷亂的激情過後,對方便想逃離這份控製——那並不是不再愛你,對方隻不過是不想要那種受製的感覺而已。
“愛一個人”並沒有給你以下權利:
(1)要求他/她也愛你;
(2)控製他/她的思想和行為;
(3)要求他/她照顧你的人生快樂。
愛一個人,隻給了你想為他/她做一些事的權利。就算這樣,也要由他/她決定是否接受,而你不能要求更多。
九成以上的婚戀問題就是源於以上三項錯誤的要求。
有些人說,在愛情裏是沒有自由的。這種說法便是錯誤地以為愛一個人便有那三項權利。當你很喜歡做某些事,並長時間沉醉在裏麵,你不會想到是否失去了自由。有這種想法的人,必然是想跑卻跑不了,才感歎失去了自由。明白了這一點,把注意力放在能促使對方做出改變的工作上,自己先因此而改變,然後兩人的關係便能和諧。
當一個人錯誤地認定對方已經讓自己“擁有”了(例如:“他是屬於我的”“她是我的”),他就會很自然地以為自己的地位比對方高、有權控製對方、可以向對方提出諸多要求。這份壓力會使對方產生窒息感,會讓對方的內心深處產生反抗的動力,每當氣憤時便會有抗拒的語言和態度。一個認為自己應該有那三項權利的人,還會使對方的內心產生一種無力感,而這種無力感會使他錯誤地以為需要增添控製對方的力量。這樣發展下去,兩人的關係必將會越來越緊張。
愛上自己內心的一張照片
有些人老是抱怨對方怎樣不好,而有些人總能在心裏感受到對方好的地方。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呢?
老是抱怨對方不好的人,愛的是自己內心的一張照片,而不是眼前那個真實的人。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聽到很多“理想對象應該是怎樣”的概念,這包括外貌、語言、行為、態度、對事物的反應、心態、個性、興趣、習慣,以及對人生的期望等。積累下來,我們在心裏便有了一張照片:男的心裏是“白雪公主”的照片,女的心裏是“白馬王子”的照片。總而言之,就是要夠完美。(這份完美往往是現實中沒有的,就算有,也不一定會有助於建立成功快樂的家庭。例如,“我什麼時候不開心,他都會馬上放下手上的事,過來安慰我”,或者“她總是那麼溫順地跟隨著我,什麼都聽我的”。所有這些都隻不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然後,無論男女都憑著內心的照片到處尋找,終於找到一個很像內心照片裏的樣子的人,把心交給他/她,然後結婚。曆盡千辛萬苦,找到一個符合自己內心照片的對象,便以為以後會有幸福的生活了。可是很快地,他/她便發現,本來看到的、對方也答應了的好處並未得到,而本來沒有注意的對方的缺點卻顯露出來。他/她便開始抱怨對方,老是要求對方改變。在戀愛階段,雙方都會盡力地取悅對方,迎合對方的意願,使對方更易產生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