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充滿自信:扼著命運的咽喉(4)(1 / 2)

當尼爾斯·玻爾在哥本哈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他把英國劍橋大學當成自己人生的第一站,他相信隻要獲得湯姆森的認可,能夠在湯姆森的身邊工作,那麼對自己的一生來說一定受益匪淺。

玻爾來到了劍橋大學,見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湯姆森。也許為了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也許認為像湯姆森這樣的世界級大師是不會在意別人對他論著的評論的,所以第一次見到湯姆森,玻爾就一點也不客氣地指出湯姆森的論著《氣體導電》中的幾處錯誤,並且毫不客氣地對湯姆森說:“這樣的錯誤不應發生在你這樣的大師級人物身上。”

可惜湯姆森對玻爾卻是淡淡地敷衍,出於一般禮貌地坐著聽完玻爾的話,然而玻爾卻沒有發現湯姆森對自己的冷淡。臨走的時候,還把自己的博士論文遞到湯姆森的手裏,希望他能夠幫助自己,讓自己的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刊物上。

從湯姆森家出來,玻爾的心中充滿了喜悅,他以為過不了多久,英國皇家學會的刊物上就會有自己的論文,到那個時候,自己就會成為湯姆森研究室的一員,和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一起工作,那是一件多麼令人快樂的事情。

可惜玻爾高興得太早了,他幾次到湯姆森的辦公室,都看見自己的論文被壓在桌子底下,翻也沒有翻過,玻爾幾次想開口問湯姆森這一切是因為什麼,可是幾次都被湯姆森禮貌地請出他的辦公室。

兩個月過去了,玻爾徹底地失望了,他這才發現在湯姆森的眼睛裏麵,其實自己什麼也不算。半年過去了,玻爾在劍橋大學沒有看到自己的前途在哪裏,他開始出入酒吧,用酒精麻醉自己。

一天,喝得爛醉的玻爾在街上撞到一位陌生人,這位陌生人扶住將要跌倒的玻爾,並對玻爾說:“年輕人,你有什麼難過的事情,非得把自己弄成這樣。”玻爾像是一下子找到了傾訴的對象,把自己在劍橋這半年來的失意以及受盡冷遇的事情,都向這位陌生人傾訴了出來。

這位陌生人就是盧瑟福,他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對於玻爾所說的抽象物理理論不怎麼感興趣,但他卻發現玻爾是位有才能的人,於是他對玻爾說:“你到我曼徹斯特的研究室來,我需要你這樣的年輕人做助手,不過有一條,你再不能讓自己喝醉。”

玻爾來到盧瑟福在曼徹斯特的研究室,盧瑟福給予了玻爾一個導師所能夠給予的最大信任,但他發現玻爾還是少了自信,這也許和他這半年在劍橋所受到的冷遇有關,盧瑟福決定幫助玻爾重建信心。當實驗室裏有人問自己問題的時候,盧瑟福的第一句話就是:“問玻爾去,這樣的問題,玻爾一定能夠圓滿地給你解答。”到了後來,整個實驗室的人把“去問玻爾”當成了一句口頭禪,實驗室的人也越來越信任玻爾,而玻爾也在這種信任當中,自信心大增,竟然在回國之前向盧瑟福提交出一份完整的原子結構論文大綱,正是憑著這份原子結構大綱的研究,玻爾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玻爾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的時候對所有的人說:“我這一生得感謝盧瑟福導師,是他幫助我重拾信心,使我懂得,隻要努力,就一定會比別人懂得多一點。”

情商點撥

有時候我們缺乏自信,確實是因為我們能力不夠。麵對這種情況,有人依然停滯不前,不努力,任由自信如沙子般漸漸從心中流失,從此與成功擦肩而過;而有人卻通過不斷的努力,比別人進一步,更進一步,然後慢慢地跑在了前麵,最終滿懷信心地開啟了成功的大門。

仰頭奔跑的人

有部曾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的電影《火戰車》,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上,一位來自蘇格蘭高原的大學生以抬頭挺胸這種極不權威的短跑姿勢闖入了百米決賽,並且被公認為是金牌最有力的爭奪者。然而,當他得知百米決賽將在禮拜日舉行後,卻宣布將不參加這項決賽,因為他是虔誠的基督信徒,主日裏不應該從事任何非紀念主的活動,不應該有任何怠慢神的行為。他的名字叫伊利克·裏達爾。

他的決定不僅轟動了巴黎賽場,也轟動了英國上下,還引來許多抨擊,說他的決定名義上榮耀了神,實際上卻是無視國王的尊嚴,不顧國家的榮譽。但他仍然閉門禱告,決心不變。雖然英國隊長到處說情,但奧委會仍然拒絕改變競賽日程。於是有人提出讓伊利克參加星期二舉行的400米決賽,給他另一次得金牌的機會。雖然伊利克很少跑中長跑,但他在禱告後還是決定參加400米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