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中國創業族的“劣根性”(1 / 1)

序言:中國創業族的“劣根性”

備受業界看好的中式快餐品牌真功夫,09年來一直像是在上演“八點檔”:感情糾葛,股東紛爭,鬧得不亦樂乎。

8月11日,公司創始人之一、與現任總裁蔡達標掌握同樣多股份的潘宇海所委派的“副總經理”,手持委任狀,與真功夫餐飲公司總部人員發生激烈爭執。由此掀起真功夫大股東紛爭的一角。

真功夫的前身“168”餐廳,是蔡達標與前妻潘敏峰共同出資經營的。之後,蔡達標與妻弟潘宇海合資成立了真功夫中式快餐連鎖公司,雙方各持有50%的股權。

2006年蔡潘兩人離婚,但潘宇海仍作為生意夥伴與蔡達標並肩作戰,而且雙方的股份一直相當。後來真功夫引入風險投資之後,雙方各持47%的股權。09年4月初,現任總裁蔡達標二奶攜私生子大鬧廣州街頭爭名分。隨後前妻潘敏峰告其重婚要奪回真功夫25%股權。從此爆發了蔡達標、潘宇海、潘敏峰爭奪真功夫股權的激戰。

知情人士表示:“人事變革和蔡潘離婚是引發家族爭產的兩大因素”。

像真功夫這樣的創始人權力之爭,在國內民營企業中並不少見。早幾年風靡全國的“傻子瓜子”就因為兄弟之間的商標權之爭使這個品牌走上了末路;愛多VCD也因為兩企大股東,股份一樣,一個控製了企業而另外一個基本無法參與經營,被“內戰”瓦解。一個企業不是被競爭對手擊敗,而是因為“夫妻反目”、“禍起蕭牆”而一蹶不振。這種悲劇令多少當事人心痛欲絕,旁觀者唏噓而歎,為壯烈激蕩的中國商業史平添了幾筆淒惶、吊詭的色調。

看多了商圈中這種“中國式敗局”,不禁想,難道中國企業有天生的“軟肋”?或者像吳曉波所說的“失敗基因”?難道我們的企業就注定不能做大做強做長久?如果是,那這一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不是,我們又如何從中汲取教訓,走出困局?

很自然地想到學界和媒體討論了將近百年的一個命題——中國人的劣根性。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人在跟西方人比較時,所有人身上都烙刻著一道深深的印痕,它來自於長期專製集權造就的黑色曆史殘留。文化劣根性會在政治上顯出“政治劣根性”,又會在商業上現出“商業劣根性”。難道中國式的創業軟肋就是深深紮在每個中國人靈魂中的“劣根性”?

從新文化、五四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到20世紀80年代的激進青年,從冷眼旁觀的西方觀察者,到出身“醬缸”的李敖、柏楊等人,這些人都曾或激烈或溫和地批判過中國人的劣根性。而且每一次批判都能引發大範圍的討論。

缺乏團隊精神、不排隊、大聲喧嘩、蔑視製度、狹隘自私、推卸責任……這些都被歸納到“中國人劣根性”這個“文件夾”裏。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聲音,就是說中國人的劣根性是無藥可救的,隻有通過“全盤西化”,才能跟上世界現代化的步伐。

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曆程,證明了“劣根”論的失敗。事實早已顯示出,隻要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現代企業管理製度,中國人也能建立世界一流的企業。海爾、阿裏巴巴、萬科等成功先行者為後人提供了最好的借鑒。

不可否認,在人格修養、商業道德、管理模式、決策定位、合作共贏等許多方麵,中國企業家都還很不完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這些“硬傷”並非不可挽救的。一方麵,西方久已完善的企業管理製度為我們提供了最佳的學習榜樣。另一方麵,中國現有的成功企業在“西方管理思想中國化”方麵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硬傷——中國式創業軟肋》一書,正是薈萃了這些方麵的精華,為迷茫失措中的中國創業者準備了對症下藥的良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