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不同,一切示好都是錯
每個人在社會上打拚都不隻是靠自己。一個人周圍的人、背後的人有誰,有多少,他們肯幫多少忙,都見證了他的社會活動力。
社會活動力的強弱決定了掌控力,決定了他腦海中想的事情能夠實現多少,決定了他能遇到多少改變自己的機會。
有的年輕人不在乎這一切,靠著個人的英雄主義精神在社會上打拚。我想提醒的是,時代在發生變化,互聯網時代人與人聯係的方式多種多樣,所有人都在讓自己越來越活躍,身後鏈接的人也越來越多,而你不肯付出、故步自封,當你身後沒有人的時候,總有一個時刻,你一定會感歎“人到用時方恨少”。
還有些年輕人太急於找到支持自己的人,眼神中發出急切的光,結果卻要麼將自己的整個發展都依賴他人,這樣難免被人利用,他們便心生失望;要麼為了迎合他人,委曲求全,最終也難以獲得資源,更不能被人尊重。畢竟閱曆有限,難免會有越努力、越用力,卻越難以實現目標的時候。
我想起自己在年輕時遇到的一件事,它第一次讓我明白了,如果對方的價值觀在本質上與你不同,你對他的一切示好都是錯。
當時,單位讓我為在大企業任職的李總安排一次電視台的采訪活動。我與李總有一麵之緣,李總當時還說了場麵話,說記者是“無冕之王”,如果有機會合作,希望我一定要多多出力,為他的企業多宣傳。
這家企業在當地很有威望,李總對外的形象也一直很親和。
我想這次的活動一定要辦好,不能隻做一次簡單的采訪,如以往一樣在電視上播出效果平平。
要讓這家企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產品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就得把環節設計得更豐富一些。於是,我聯係了兩個做記者的大學校友來采訪,還安排了攝影師拍攝李總從家出發來公司工作的狀態,最後安排了一個李總與消費者互動的環節。當天的活動進行得很順利,大家感覺很不錯。
本以為這次活動,自己精彩地完成了工作,會得到李總的認可。可是晚上回去的時候,李總卻向他的秘書發了脾氣,大意是:以前三個小時可以結束的活動,現在忙到晚上,有個飯局都沒來得及參加!以後這樣的事情不允許再發生。
那一刻我才知道,李總的價值觀和我的完全不同。實際的情況是,再過一年李總就不在這家單位工作了,我的安排雖說為企業增加了曝光率,但給他自己添了麻煩。他心中沒有了發展的觀念,隻想平穩度日,閑適自在。
這樣的想法也沒有錯,但我當時想起自己曾經為一家小企業稍微多做了一點事情,他們回報給我的感激,我切身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人與人之間的確是不同的,深層想法上的不同無法強融。
一個人在社會上會麵對不同的人,他們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處境,那麼該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進行正確的價值交換?如何在需要他人的時候,累積自己的信譽與力量?如何在出現各種問題與矛盾時,正確處理並穩固自己的圈子呢?
本書將回答以上問題,書中案例來自已出版過的文字,根據對最新社會變化中的觀察做了新的思考與整理,邏輯更加清楚,觀點更加明確,希望能給有心的讀者以啟發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