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唯一等不起的是時間(1 / 2)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處世習慣,遇事總是先放一放,擱一擱,等—等,總是說等有錢了、不忙了、有房了、升職了……然後再怎麼樣怎麼樣,覺得最好的時機,是在等待之後的下一次。他們不會想到,很多事情是等不得的。

時間是永不停止的,當你等到你自認為完美的時刻時,生活已經發生了讓你意想不到的變化,這個時候,你隻能後悔和遺憾了。

有一種愛情的遺憾,我聽得耳朵都起繭了——明明是彼此相愛的一對男女,卻因為其中一方的矜持和等待而錯過表白的機會。譬如說有的男人過於自卑,覺得自己沒有經濟條件保障女孩的幸福,便不敢表白。然而,當自己真正擁有經濟實力時,人家已經嫁做他人婦,隻能空留餘恨。

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舉不勝舉。可見,愛一個人不能等,一定要大膽說出來,寧可錯愛一千,也不要漏過一人。因為人也是變化的,沒有人在原處等你。

在網上看到這樣——個故事:

一位婦人29歲開始守寡,帶著一兒一女艱難度日,卻始終不肯改嫁,怕孩子們受委屈。終於有一天,兒子長大成人去闖天下,落腳在另外一個城市。

他一直盼望著境況好些就把母親和妹妹接來,為此,他早為母親準備好了一套嶄新的衣裳和一雙母親最愛穿的軟底鞋,隻等待那美好的團聚時刻,但因為種種原因,卻錯過了一次又一次團聚的機會。

忽然有一天,他接到妹妹發來的電報,母親突發腦溢血去世了。當他慌忙趕到並親手為母親穿上衣服和鞋子時,那種悔恨刺得他遍體鱗傷。

看到這個故事,讓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母。我也有過和故事中那個兒子相同的想法,但好在我明白這樣的道理——盡孝要及時,不能等,而且他們最大的快樂,並非分享你的榮華富貴,而是能夠和兒孫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因此,不管再忙,我都會抽空去看望他們,多和他們在一起。

古語雲,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你等得起,年邁的父母卻等不起。因此,盡孝要及時。

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說:“一粒沙裏見世界,一朵花裏見天國,手掌裏盛住無限,一刹那便是永劫。”好一個“一刹那便是永劫”!詩人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哲理:有時候,產生一場劫難和導致終身遺憾,往往就是一刹那的事情。譬如上麵故事中的遺憾,就是一念之差造成的。

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階段,所要處理的事情各不盡相同,因此,人的一生中有許許多多不能等的事。

有一個大家可能耳熟能詳的故事:

有甲乙兩個鄰床的病人,他們相約如果病無大礙,就一起實現去拉薩和敦煌的願望。結果,甲得的是鼻癌,乙隻是鼻息肉。

甲覺得來日無多,便將一生的願望列了一張清單,還製訂了一個實施計劃,便馬不停蹄地逐一去實現去了。而乙因為不是鼻癌,覺得生命還很長,便如同平常一樣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多年後,乙在報上看到甲寫的一篇文章,打電話去問起他的病。甲說,我所有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夢想都實現了。

我真的無法想象,要不是這場病,我的生命該是多麼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實現自己想去實現的夢想。現在我才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

當他問起乙的近況時,乙沒有回答: 在醫院時說的去拉薩和敦煌的事,早已因患的不是癌症而放到腦後去了。

我們之所以沒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樣,列出一張生命的清單,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因為我們認為我們還會活得更久。然而也許正是這—點量上的差別,使我們的生命有了質的不同:有些人把夢想變成廠現實,有些人把夢想帶進了墳墓。明朝畫家文嘉的《明日歌》和《今日歌》更能詮釋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