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雲水隨緣(1)(1 / 3)

萬事隨緣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尤、不躁進、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

“快撒點草種子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

“要命!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跺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嚷嚷道:

“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衝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原本光禿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小草,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師父點頭道:“隨喜!”

擁有平常心

心無雜念,擁有一顆平常心!

有人問慧海禪師:“禪師,你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麼呢?”

慧海答:“我感覺餓和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這樣的,有什麼區別呢?”

慧海答:“當然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不一樣呢?”

慧海答:“他們吃飯時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時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自然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隻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由此可見,心無雜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這需要修行,需要磨煉,一旦我們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能在任何場合下,放鬆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實現完滿的“自我”。

敬佛無定法

隻要有益於眾生,錢財房舍,甚至身家性命都可以布施,金箔又能算得了什麼?為三界所共尊的佛陀,需要錢財嗎?

冬夜嚴寒,一個乞丐顫抖著敲響了榮西禪師的庵室,然後哭泣著訴說他的妻子兒女既缺冬衣,又少糧食,再這樣下去,不會凍死也會餓死。

禪師頗為同情,但是身邊既無錢財,又無食物,該如何幫他呢?想著想著,他拿出準備替佛像塗金用的金箔對乞者說道:“把這些金箔拿去換錢應急吧!”

聞聲前來的許多弟子都以一種驚訝的表情看著禪師,紛紛抗議道:“那些金箔是替佛裝金的,您怎可輕易地送給別人?”

禪師非常平靜地對弟子說道:“也許你們會對我的做法無法理解,可我實在是因為尊敬佛陀才這樣做的。”

弟子們不服,私下喃喃地嘀咕:“把佛陀聖像的金箔送人,這是尊敬佛陀嗎?”

禪師慈悲地嗬斥道:“佛陀割肉喂鷹,舍身飼虎,是怎麼對待眾生的!你們認識佛陀了嗎?”

雲水隨緣

雲卷雲舒,水流高下,都是隨緣自在。法眼一意求道,卻不曾留意,原來自己走的恰恰是道。

修行的人求悟,不過是為了一份心中的自在逍遙,而今從旁人嘴裏聽到這種評語,後返觀過去種種,才發覺“道”赫然就在眼前。

法眼文益在慶輝禪師處參禪,始終不能悟道,於是辭別慶輝,開始雲遊四方。

有天大雨,在一座地藏院裏掛單,寺中的知客僧問道:“禪師要往何處去?”

法眼:“我也不知道,不過隨便走走罷了。”

知客僧:“你這麼四處雲遊,又有什麼收獲呢?”

法眼:“雲水隨緣。”

知客僧:“雲水隨緣!這話真是逍遙自在!”

法眼聽後,如中雷擊,麵對“逍遙自在”四字,當下大悟!

這份領悟雖然是偶然得之,但自己的尋求與尋訪,卻也為它種下了前因。

直接問意思

文字隻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

有一次,慧能禪師在別人家借宿,中午休息的時候,忽然聽見有人在念經,慧能傾身細聽,感覺有些不對,於是起身來到那個念經的人身邊說道:“您常常誦讀經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