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是我們必修的第一門人生課,盡管這是一門學校從沒有開設過的課程,但是,做人的方式卻直接決定了我們一生的成敗,很多時候,它比其他課本知識顯得更加重要。

1.走入社會,首先要學會不卑不亢地做人

不卑不亢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最佳態度。

不卑,可以不惹人憐;不亢,可以不招人妒。不卑不亢是一種境界,一種心平氣和的境界,一種高深莫測的境界,一種做人的最佳境界。

自卑是從小就有的,很難徹底克服。少年時代如果常常遭到大人的吆喝、斥責、謾罵,長大後難免唯唯諾諾,經常處於自卑當中。氣質自卑的人,很難獲得什麼成功。

認識自卑是後天形成的。這種自卑心理主要是過分注重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過分注重自我而造成的。其特點是謹小慎微、患得患失,總想著不要讓人看輕。

挫折自卑。這種心理往往經受了很大挫折,而且屢戰屢敗,最後形成了自卑心理。

有這種自卑心理的人,平時很少參加社交活動。受這方麵的教育和鍛煉不足,工作能力不強。挫折自卑者應有意識地用自己的優勢彌補不足,有意識進取和鍛煉,漸漸恢複人生的平衡心態。

2.自卑者要廣泛交際

人生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廣博的知識,高尚的情操,往往使你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給你帶來多方麵的收獲和享受。

一個人不會跳舞,不會搓麻將,就很難同有此愛好的人建立起感情。如果請朋友到家裏聚會,自己做一桌美味的飯菜,氣氛會大不一樣。因此,掌握生存的技能,會為你打開參加更多的社交活動的渠道,為你今後的人際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3.自卑者的心理調整

當你求某人辦事兒時,你心裏總有“我正在求你”的感覺就不太好。這就需要調整自己的自卑心理,使自己的感覺處在最佳狀態中。

有時我們與一些在身份、才識、經驗、能力等各方麵比我們高出一籌的人交往,往往也會自卑,對對方產生一種畏懼感,甚至失去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個人沒有自信,那麼他就很難得到成功。畏懼是自卑的根源,隻要我們將心理上的膽怯收起來,給自己增添一些自信,結果將大不一樣。

4.自卑者要不斷完善自我

俗話說,人無完人,每一個人都要不斷進行自我完善。

有一位大學生,多年來一直為自卑所困擾,上課怕發言,更怕老師點名,也怕別人注意。怕在人多的場合講話,老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後來他努力改變自己,主動鍛煉自己,認識到了自卑的原因,改變了自卑心理,生活逐漸快樂起來。

自卑心理是拿別人的長處去比自己的短處而造成的。

克服自卑首先必須正確認識、分析自己的短處,彌補自己的缺點,把自己的短處變成長處,再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就會信心十足,這樣便可以強化你的自信心。

人的價值隻能通過自己最大的努力爭取最大限度成功,而不是追求到絕對的完美無缺。因此,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隻有這樣,才能達到自我完善,才能在為人處世過程中遊刃有餘。

5.在家靠父母,走上

社會就得依靠朋友

隨著現代人交往的日益增多,“朋友”這個詞經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像“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為朋友兩肋插刀”等等這類關於朋友的俗語很多。

早在我國古代就有朋友的稱謂,對此的解釋是:“同師曰早朋,同誌曰友”。同時派生出“朋比”(趨利之人,常為朋比,同其私也)和“朋黨”(專指士大夫各樹黨羽,互相傾軋)這樣的詞語。由此看來,真正含義上的朋友的要求應該是非常高的。今天我們常說的朋友概念恐怕就不完全是這層意思了。

我們可能同時擁有生活中的朋友、生意場上的朋友、工作上的朋友,如果在官場上還會有官場上的朋友等等。生意上的朋友更傾向於共同追求利益,官場上可能由於觀點和主張的相同而互相結交。國際上流傳著這樣的說法:“隻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這是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因為隨著利益的不同,維係朋友之間的關係的因素也就不複存在,自然也就成為不了朋友了。

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把交朋友作為“手段”,為了達到獲得某種利益的“目的”,那麼成為“朋友”的條件就是有可能獲得利益,維持朋友關係的時間應該是在“目的”尚未達到的階段。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隻要有利益的存在,就沒有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