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孔子:母親讓他知書達理(1 / 2)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山東曲阜人。春秋後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立者,中國傳統倫理的奠基人。

孔丘的母親是位賢良的女人,她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了兒子的身上。有一次,孔丘與另一個孩子相互間拉拉扯扯,母親看見了,當即製止了兒子。她要求兒子舉止要文明,不說粗話,不做粗魯的遊戲,做一個規規矩矩的孩子。從此,當別的孩子在大街上追雞逐狗,在樹林草叢捉蟲捕蟬時,孔丘玩的是祭拜的遊戲。正是母親的言傳身教,才使孔丘從小就知書達理,具備了成為聖人賢士的最基本素質。

孔丘的父親是一個力大無比的武官。3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父親的前兩個妻子和子女把他們母子趕出家門。母親帶著他回到曲阜闕裏的娘家。

孔丘和母親來到曲阜時,正是周圍各諸侯國大興周禮的年代,因為魯國懂得周朝禮樂最多,各國紛紛派人到魯國取經。貴賓來臨,就會隆重接待,場麵非常熱鬧。孔丘住在城裏,見得多了,對禮樂產生了特別的愛好。

孔丘的母親是位賢良的女人,她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了兒子的身上。有一次,孔丘與另一個孩子拉拉扯扯,母親看見了,當即製止了兒子。她要求兒子舉止要文明,不說粗話,不做粗魯的遊戲,做一個規規矩矩的孩子。從此,當別的孩子在大街上追雞逐狗,在樹林草叢捉蟲捕蟬時,孔丘玩的是祭拜的遊戲。他模仿貴族祭祀時的大禮,把祭祀用的器物,按照禮數擺放得整整齊齊,還分出等級。擺好後,就練習磕頭行禮……

正是母親的言傳身教,才使孔丘從小就知書達理,具備了成為聖人賢士的最基本素質。

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颼颼,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地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疼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丘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說:“孩子,外麵風大,天又這麼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裏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幹什麼呢?”母親問他。

“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樣做人了。”

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得說不出話來。見兒子將自己的話牢牢地記在了心上,母親別提有多欣慰了。

那時候,要進入上層社會,必須學會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禮,就是周禮;樂,就是周朝的音樂和樂器;射,是指射箭技能;禦,是指駕馭馬車的技能;書,是會寫字做文章;數,是會計算。孔丘天資聰穎、善於思考,他謹遵母親的教誨,努力做一個正人君子。此時的孔丘,胸中有丘壑,他希望能一展自己的抱負。

為此,他曾向老聃學習周禮,向萇弘學習樂譜,他還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藝。一次,孔丘彈一支曲子,他一連彈奏了十多天也不調換。師襄子建議他換支曲子,孔丘說:“我已經熟悉這支曲子了,但還沒有領悟它的技術。”過了些時候,師襄子說:“您已經掌握了彈奏這支樂曲的技術,可以彈別的了。”孔丘說:“我還沒有領悟它的用意。”又過了一段日子,孔丘仍在彈那支曲子,師襄子不耐煩地說:“您已經了解它的用意,可以換換曲子了。”孔丘說:“我還沒有領悟它描寫的人物形象呢。”又過了一些時候,孔丘終於停下不彈了,他默然有所思,向遠處眺望,說:“我可能領悟到了,這人又高又大、皮膚很黑,眼睛向上看,要統一四方,好像是周文王吧!”師襄子聽了非常震驚,說:“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