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人人都說過這樣一句話:“有舍才有得,不舍哪來得?”“舍”與“得”雖是反義,但卻是事情的兩麵,似乎是一對水火不相容的敵人,但同時又像是一對親密的伴侶,即對立又統一,是矛盾的兩個方麵。“舍”是放棄,卻成為成因,結出了“得”的結果,不舍者不得,得亦因舍而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予,一個人隻有施予才能獲得。世事滄桑變幻,人生沉浮不定,都在舍與得中達到和諧與統一。“舍”是“得”的因,而“得”是“舍”的果。不懂舍得的人不會有所得,有所得的人是因為曾經的“舍”。總而言之,一個人隻有付出才能有收獲,這也是“舍得”的真諦。
世間的人們往往麵臨多種選擇。對此,很多人給自己的心靈加了一把鐵鎖。於是,生活的歡欣和幸福都被鎖住了,庭院深深,長滿青苔。一個人被名韁利鎖所羈絆,在橫流的物欲中隨波逐流,怎麼能夠解脫呢?
這些人沒有領會到“舍得”的精髓,這也是他們生活越來越苦悶、越來越疲憊的原因。在“舍”與“得”之間,大多數人都喜歡“得”:得到利益、得到尊敬、得到地位、得到榮譽等。於是,他們一邊生活,一邊不停地去追求、去索取,結果,身上的包袱越來越重,以致最後壓彎了他們的腰。這些人的目光緊緊地盯在了要得到什麼以及如何得到上,而忽略了與“得”唇齒相依的“舍”。他們應該明白的是:假若想要得到太多,那麼終將失去;要想活出精彩,就要懂得舍得;隻有先舍,才能有所收獲。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有一個小男孩家裏很窮,於是他就上街乞討。有人左手拿著1文錢、右手拿著10文錢,問他選擇拿哪一個,小男孩隻拿了1文錢,不拿10文錢。起初人們以為小男孩心善,不好意思破費人家更多的錢。後來又有人故意這樣讓小男孩選擇,小男孩還是隻拿1文錢,不拿10文錢。於是這個隻拿1文錢不拿10文錢的小男孩的名聲就傳出去了。越傳就越有人拿錢來讓小男孩選擇,在這些人麵前,小男孩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隻拿1文錢,不拿10文錢。甚至有人為了取樂,反複拿出1文錢和10文錢放在小男孩麵前,就是為了看小男孩隻選擇1文錢的傻相。一位哲人見此情景,深有感慨,搖著頭走了,人們紛紛尾隨其後,詢問其原因。哲人意味深長地說:“這個小男孩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智者,因為他懂得一個道理:舍與得的智慧。如果他拿10文錢的話,他就跟別的乞丐一樣了,就不會有人故意拿錢給他了。”
這個小男孩可謂深知“舍”與“得”的精髓,他深刻明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在麵臨選擇時能看到事物的大體趨勢和重點,懂得舍棄後才能有大得的道理。
“舍得”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人生境界。舍並不意味著放棄,而在於將來更高層次的獲得。這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而是一種可取的、清醒的人生觀。一個人隻有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才能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真正的事業上,在“舍得”中成就自己。懂得放棄,說明這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真正懂得如何駕馭自己的人生。
本書故事精彩、文字優美,是一部關於“舍與得”的人生經營的經典之作,詳細地介紹了“舍”與“得”之間的關係、舍的境界和得的智慧。
希望通過本書,你可以懂得人生的意義,領悟舍的價值,明白什麼可以舍,什麼不可以舍,實現人生的自我規劃,從而在人生舞台上遊刃有餘、坐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