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的起點
一、創新思維的“絆腳石”
傳統的守舊觀念來自傳統社會。“傳統”是與“現代化”相對而言的,是指現代化之前的曆史發展階段。其基本特征是農業為主、手工操作為主、信息閉塞、缺乏交流、不存在世界市場。在傳統社會中,整個社會自上而下形成一個穩固的金字塔,社會主體是單一的而不是多元的,所以極少發生橫向之間的競爭。沒有競爭,當然就不需要創新,人們已經習慣於依照“老規矩”辦事。
傳統社會對於某些人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是極端仇視的,因為創新將會破壞傳統觀念,導致社會的不穩定。所以,布魯諾因為堅持“地球繞著太陽轉”的新學說而被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
時至今日,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依然存在著許多扼殺創新的態度,這種態度正是傳統守舊觀念的毒瘤,請想一想自己,你對新事物、新觀念和新方案是否有過下麵的一些難以衝破舊觀念、舊思想的想法。
而那些舊觀念、舊思想就是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導下,人們感到一切變動都不必要,一切新的都是壞的。在那樣的社會條件下,正如魯迅所說,“連搬動一張桌子都要經過流血鬥爭。”
在傳統社會走向現代化社會的過程中,甚至到現代化完全實現之後,傳統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依然存在,並且繼續對人們的創新思維過程產生著消極影響。
在教育方麵,傳統文化的影響似乎更為明顯。有位西方教育學家認為,一般情況下,小孩子的頭腦中總是盤旋著許多莫名其妙的新想法,而成人們總認為這些想法荒唐可笑、不屑一顧。每當小孩內心一陣衝動,站起來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時,他常常會招來一頓訓斥:“坐下!別插嘴!”成人們也許沒有想到,一個頗有天分的未來發明家就在這樣的訓斥聲中被扼殺了。
這種情況在我們中國更為普遍,相對於西方現代化國家來說,我們的傳統文化色彩更濃厚一些。
傳統文化提倡求穩意識,而輕視冒險精神。任何創新總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它使你有可能犯錯誤,有可能失敗,有可能受到親朋好友或者競爭對手的嘲笑,甚至有可能遭受重大的經濟損失。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創新想法,也有可能讓你在眾人麵前丟臉,或者讓你考試不及格。麵對這些風險,你還有多少創新的勇氣?
二、放之四海皆準的戰略措施
不求甚解的人總是力圖尋找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戰略措施,盡管這樣的戰略已被曆史證明為失敗的一招。隻有更透徹、深入的去了解所遇到的問題,才能更準確地得出結論。
不管在哪一行業,哪一部門,適用戰略問題的結論都需要有創見和明確的目標。而對於我們這個全新的,競爭日趨激烈,發展迅速的時代來說,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戰略措施就是——創新思維。
經濟領域
在一個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世界裏,企業會發現僅靠壓縮成本和把現有的產品和服務做好,要獲得令人滿意的利潤越來越困難。管理者需要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之間的競爭尤為激烈,而從經濟發展史的過程來看,企業競爭的重點,又不斷發生轉移,並且出現了三個不同的競爭階段。
第一個階段,企業的規模比較小,重點進行的是物質領域的競爭,爭原料、爭設備、爭市場。因為這些東西與企業效益直接聯係,一旦競爭成功,效果會立竿見影地顯現出來。
第二個階段,企業看到了“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企業有了人才就能迅速發展。於是人才競爭成為企業競爭的重點,許多大公司使盡一切方法延攬人才。比如美國通用公司為了得到一位優秀的電氣工程師,在多次“挖牆腳”沒有挖到的情況下,不惜花費巨資把那位工程師所在的公司整個買了過來。
第三個階段,企業認識到“人才”分為兩種,一種是技術型的,另一種是智囊型的;前者請來就能用,馬上見效益,而後者盡管投資大、收效慢,但卻能夠對企業的整體效益和長遠發展產生無法估量的價值。
於是在現今社會,各個企業為了自身的迅速發展,其競爭更是異常激烈,但競爭點無外乎——“智慧”,也就是人才,一些具有新的思維方式,善於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解決同一問題的智囊型人才。
競爭產生了創新,創新深化了競爭。創新在競爭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並且創新使得競爭進入了智慧的層次,加入了濃厚的文化意識。不少大中型企業紛紛建立“策劃部”,引進專職的智囊型人才,以求在日益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求得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