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呢?越南的老鼠進一步泛濫了,為什麼?誰會笨到天天跑去大街上逮老鼠?老鼠繁殖得很快,幹脆抓來一公一母在家裏養著,然後養大了直接到政府那兒去領錢。
再比如說,1947年,西方有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叫死海古卷。這一年,有一個小孩在死海附近的山洞中發現了一些羊皮卷,這些羊皮卷後來被證實是一些用希伯來文書寫的早期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的經文。當地的考古隊就想,看來散失在民間的這種古羊皮卷紙應該還有很多,就貼了一個告示懸賞。
你知道結果是什麼嗎?當地的農民果然把大量的死海古卷都給送來了,但是因為你是按張數來付錢的。如果你有一大張,那最理性的方法是什麼?沒錯,把它撕成盡可能多的小張送去。所以,這個保護文物的舉措,最後恰恰殘害了文物。
換句話說,當我們人類基於自己所理解的因果關係,試圖控製外界的時候,即使這個因果關係確定無誤,也許你幹的也是一件不理智的事情。
今天,羅胖飛起一腳,把因果關係這個攤子給踢飛了。你會問:“這是你獨創的歪理邪說嗎?”還真不是。話說18世紀的時候,英國有一個哲學家叫休謨,把這事已經幹完了。他就說:“哪有什麼因果關係?無非是外在世界一堆相關聯的事物而已,是在人的腦子裏把它拚成了因果關係,就是說故事嘛。”
“說故事”這三個字就道出了因果關係的本質。
國王死了。幾年後,王後也死了。
這句話就沒意思,僅僅是一個片斷的曆史記載而已。
國王死了。幾年後,王後也傷心地死了。
這就有意思了吧?因為它是故事,它戲劇化了,其中構建了因果關係。於是,我們就能迅速地接受、理解並記憶下去。
讀點經濟學作品的必要性
因果關係既是人類過去的思維方式,可能再往後很多年,我們還不得不這樣思考。那你就會問了:“那我們人類應該怎麼辦呢?”
要知道,在休謨之後,出現了一門新的學科,叫經濟學。你不要以為經濟學就是教你怎麼掙錢的,它實際上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今天如果我們想擺脫思維誤區,想做一個明白人,讀一點兒經濟學的作品,還是有必要的。
舉個例子。現在有一份商學院的招生簡章擺在你的桌麵上,負責招生的人告訴你,有大量數據證明,讀過商學院的人比沒讀過商學院的人,在退休的時候財產平均要高40萬元以上。就是說,你今天交給我10萬元,30年後至少能收獲40萬元。那請問,你是讀還是不讀呢?
如果按照商學院的這個因果關係來看,似乎是很劃算的,應該去讀。但是如果用經濟學的思維方法再來看,就未必是這麼回事了。
經濟學當中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成本。我們通常會這麼理解這個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背後都是有成本的,每一份免費午餐的背後肯定有陰謀。但實際上,“成本”在經濟學理論中不是這個意思。
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頓免費的午餐擺在你麵前,即使別人什麼都不圖,甚至說隻要你來吃這頓午餐,再倒貼給你1000元錢,你也是有成本的,你一定要放棄一些什麼東西,才能獲得這個東西。
請注意,在經濟學裏,不是說你為得到這個東西花了什麼,而是說你為得到這個東西放棄了什麼,這個東西才叫成本。
我們通常理解的那個成本叫會計成本,經濟學上的成本叫機會成本,之間的區別主要是兩條。
第一條,經濟學從來不承認有固定的、客觀的、標準的成本。
比方說,我羅胖今天來到演播室錄像,成本是多少?你可能會幫我算,打車去多少,攝像師一天工資多少,演播室的租金是多少,等等,加起來就是成本。錯,這都不是成本,真正的成本對於我來說是什麼?是我今天放棄了什麼來到這兒錄像,那個東西才是我的成本。假設今天有人給我50萬元錢,讓我主持一個活動,那今天對我來說成本就是50萬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