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如何啟動運用好民間資金(1)(1 / 3)

欠發達地區要實現加快發展,必須依靠以資本為主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大投入來推動,尤其是像武威這樣一個以投資拉動型增長方式為主的地區,更是如此。近幾年來,武威在堅持積爭取擴大國家投入和金融信貸的前提下,把激活和啟動民間資產作為緩解資金短缺,加快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在國家投入相對較少,金融信貸緊縮的情況下,有效地激活和啟動了民間資金,實現了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加以解決。

一、啟動民間資金的現狀

(一)資金短缺成為製約武威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隨著武威撤地設市、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農村經濟向城市經濟的轉變,成像二元經濟向城鄉一體化經濟的轉變,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急劇上升。特別是我國宏觀經濟進入買方市場以來,武威許多企業原有的產業結構水平已不能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企業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加大新上項目和技術改造的力度,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需要大量投入。資金的供給量能否滿足需求量,成為影響武威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近年來,雖然國家在宏觀上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對武威而言,卻出現了信貸減少、融資困難的問題。資金短缺已成為嚴重製約武威經濟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造成武威資金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一是社會資金曆史積累不足。一方麵,武威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由於農業的比較效益較低,以及工農“剪刀差”的存在,依靠農業積累的社會資金不多。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武威累計向國家上繳公購糧10.26億公斤,相當於損失了3個億農業積累,大體相當於武威同期的本級財政收入。2002年底,全市居民存款為60.33億元,人均3148.6元,比全國低57.3%,比全省低21.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緩慢,隻有3.3%,低於全省10.7個百分點。另一方麵,在改革開放初期,武威農村大辦鄉鎮企業,“鄉鄉冒煙、村村點火”,興辦了一批鄉辦、村社、社辦企業,但這些企業因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企業管理差等因素沒有實現由小到大的滾雪球發展,相當一部分已停產歇業,消耗和沉澱了相當多的鄉村、社會積累資金和信貸資金,而且增加了信貸風險。二是國家投入較少。建國以來,國家一直將武威作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來建設,在工業項目的建設上一直偏少。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武威爭取國家資金投入的情況有所改善,但投入主要集中在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方麵。進人生產經營領域,用於培育和發展產業的投入很少,沒有培育起經濟發展的增長極。2001~2002年期間,武威新上投資規模5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為10個,無一項目為國家投入。三是金融機構貸款困難。在改革開放初期信貸環境較為寬鬆的時期,武威的一些工商企業占用了不少銀行信貸資金。後來,由於企業效益滑坡、虧損甚至破產等因素,使相當一部分信貸資金轉變為沉澱資金,加大了武威金融行業不良信貸的比重,降低了信貸信用。截至2003年6月底,全市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達23.21億元,占全部貸款餘額的32.27%,均高於全國與全省比例。僅榮華、皇台兩家上市企業銀行貸款餘額就有11.98億元,占全市貸款總量的17%,到逾期貸款10.62億元,占全市不良貸款餘額的45.9%。由於不良貸款比例高,資產質量低,國有商業銀行省分行將武威列為金融高風險區,普遍上收信貸權限,一方麵造成武威企業貸款難,同時也造成金融機構經營難,甚至虧損,2002年末虧損達2.44億元,今年上半年虧損5588萬元,形成目前企業貸不上款,銀行有款不敢放的“兩難”局麵。截至2003年6月底,武威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為92.34億元,貸款餘額僅為72.07億元,存貸差20.27億元。除去2.76億元的存款準備金餘額,還有17.51億元的信貸資金在銀行體內循環,而且貸款重點投向公路、鐵路、電力、電信、煙草等壟斷性行業和一些重點企業,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較少。資金短缺的嚴竣現實,迫使市縣區兩級政府及企業和經營者,將啟動和使用民間資金作為解決資金短缺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