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巴巴的CEO馬雲,1988年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之後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了7年的英語。1995年開始創業,在北京吃著盒飯跑過業務,1999年正式創辦阿裏巴巴公司,當時35歲。

即便是幾位知名的創業海歸,職場生涯也要坎坷一些。搜狐的張朝陽,1986年赴美留學,199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從他1993年博士畢業到1996年回國的3年間,張朝陽的職位是麻省理工學院亞太地區中國聯絡負責人,之後回國任ISI公司中國地區首席代表。看著都不是什麼響當當的工作,估計那個時候他對自己的職業前途也鬱悶過。

還有百度的李彥宏,也是海歸。李彥宏1991年北大畢業後赴美留學,兩年後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獲得碩士學位。從碩士畢業到他2000年回國創建百度公司的7年裏,李彥宏先後在道瓊斯公司、《華爾街日報》、InfoSeek這三家公司工作過。盡管後來媒體對李彥宏這一段經曆都在有意無意地拔高,但是在美國學習工作過的人都知道,從美國的東海岸換到西海岸,七年換三份工作,肯定也是對工作有所不滿。

我們羅列了這麼多“海龜”高管和“土鱉”高管的背景,對他們不同職業經曆的對比,不是要得出誰比誰更強的結論,而是想說明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環境出來的人物,考慮問題的角度會不同,做事的方式也會不同。

但是既然大家最後殊途同歸,在中國做起了互聯網,那麼這種差異也會影響到經營企業時的理念。比如2009年年初豬肉漲價的時候,網易的丁磊說他要去養豬,網易也要創辦養豬網。這個事情無論是真的還是炒作,都讓網易賺了一些眼球,也符合中國網民的胃口。但是海歸們大概絕對不會想要跟豬扯上關係。

互聯網又是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行業,不同於一些傳統的行業。比如像可口可樂,如果它要做市場,一方麵要把銷售渠道打通,大到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大超市,小到樓下孫大娘的雜貨店,都有得賣;另一方麵在電視上用廣告進行狂轟濫炸,劉翔啊、王力宏啊、郭晶晶啊,誰有名就請誰來代言廣告,不光在電視上做廣告,還要把海報貼到孫大娘的雜貨店去。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都是用同樣的模式。

但是互聯網的營銷模式在美國MBA教科書上可能找不到,往往要大膽創新,千方百計抓住用戶的眼球,這樣網站才會有人氣。比如百度一開始隻是個不知名的小網站,向新浪等門戶網站提供搜索服務,後來因為新浪拖欠服務費,百度就暫停了這個服務,於是用戶在新浪搜索的時候,網頁上就出現一行字,告訴用戶新浪的搜索服務已經暫停了,用戶可以登錄百度使用,這麼一來就讓百度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同樣,當博客出來的時候,是個網站都提供博客服務,但是新浪請來了很多名人,吸引了大量的眼球,新浪的博客也就出盡了風頭。

所以中國的網站一直在沒完沒了地推出“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犀利哥”、“鳳姐”等人物,這樣才能引來用戶圍觀。誰跟用戶談高雅,用戶就跟誰急。這個時候,哈佛大學的營銷學教授可能也幫不上忙。

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本書中多次提到的,互聯網說到底就是內容和文化,這種文化不是“陽春白雪”的文化,而是“下裏巴人”的文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草根文化,因此越是把生活中家長裏短、街頭鬥毆、江湖騙子等內容搬到互聯網上來,越能吸引用戶的關注。

而要懂得這些,隻有在中國社會最底層呆過的人才會有切身體會。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去中國那些煙霧繚繞的網吧,沒跟那些一邊視頻聊天,一邊吃5塊錢一份蛋炒飯的小年輕兒一道混過,就很難了解中國最基層網民的心態。在這一點上,那些摸爬滾打出來的“土鱉”們往往比那些習慣喝咖啡、吃牛排的“海龜”們更貼近中國的草根用戶,就更別提那些老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