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穀歌是單方麵停止與中國政府合作,而且還給了個下馬威,說穀歌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裏會與中國政府討論協商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圓滿解決,穀歌有可能關閉Google。cn和中國辦事處。這樣的做法顯然也不符合美國人做事情的一貫風格。自稱為民主典範的美國最擅長的就是協商和妥協,上到國會,下到企業、個人,出現問題和爭端,第一步想到的就是開會協商。而且有時候這個過程是極其漫長的,比如一個公司並購另一個公司的事可以談個一年半載,其目的就是希望最終形成一個能為各方麵都接受的最理想的方案。但是現在穀歌單方麵做出決定在先,還將了中國政府一軍,似乎想告訴中國,我跟你協商也就是給你點麵子走走過場而已,反正我決心已下,再大的騾子也不能把我拉回來。這看起來也不像是穀歌這樣的成熟企業的做法。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網絡局之後也說明穀歌是在未與中國政府部門事先通氣的情況下發表了這個聲明。

第四,穀歌也提到了,受到攻擊的不僅僅是穀歌一家。照理說,應該聯合受攻擊的幾十家企業才會人多力量大,但是為什麼單單隻有穀歌站了出來,其他公司都沒有聲音?更何況,跟穀歌一樣“受到攻擊”的美國微軟公司甚至還覺得穀歌由此退出中國市場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總而言之,穀歌發表這樣一篇文章,存在很多不合常理之處。但是這條新聞還是毫無疑問地在整個互聯網業界炸開了鍋。穀歌聲稱要退出中國的新聞幾個小時後就成了《紐約時報》網站的頭條。《紐約時報》的記者曾試圖采訪穀歌,卻吃了穀歌的閉門羹。隨後,《紐約時報》的記者采訪了一些業內人士,專家們也是眾說紛紜,但是大部分人都提到了穀歌在中國經營不善的事實,而且報道還說穀歌的高層把在中國的經營不善歸結於中國的互聯網審核製度,對此惱火已久。

美國的一些專業IT新聞網站,包括一些個人博客,對這個事件也是眾說紛紜:有些人支持穀歌的做法;有些人說穀歌是為經營不善找替罪羊;也有的說穀歌沒耐心,在中國虧本的美國公司多了去,但是因此就放棄這麼大的一個市場,是很不明智的。總之,每個人都在等待真相大白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