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書還在緊鑼密鼓地寫作進程中時,穀歌又出事兒了——北京時間2010年3月23日,中國大陸

一大早,大部分中國內地網民還像往常一樣,穿過車水馬龍的早高峰,進到辦公室,打開電腦,輸入http://www.google.cn,這時竟發現自己悄無聲息地“被偷渡”到了http://www.google.com.hk//!其實很多人隻是使用穀歌搜索,還沒注意到自己已遭漂流。與此同時,穀歌官方宣布,關閉中國大陸搜索服務,將用戶重新定向到穀歌中國香港網站。

而在此之前,北京時間2010年3月16日,中國政府曾提醒穀歌的合作夥伴:為退出做好準備!

把這兩件事兒擺到一塊兒,包括作者在內的很多人都扔出了同一個問題:穀歌玩真的了?

然而——

北京時間2010年4月3日,穀歌中文首頁

剛剛習慣了“香港10日遊”的大陸穀歌用戶,在穀歌中文首頁赫然發現,沿用四年之久的中文名“穀歌”已被更名為“Google中國”。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小沈陽:我的中文名是小沈陽,英文名是Xiao Shenyang.

可是一天之後,穀歌中文首頁又變回“穀歌”了。

當地時間2010年4月20日,美國Google

真是個好演員,戲份不斷增加,更難得的是,說來就來,特專業。

就在全世界人民剛收起看戲的小馬紮之際,穀歌又公布了一份名單,列舉了一段時間以來,對他從搜索結果中移除某些信息做出最多要求的政府,以及向他索取信息以幫助犯罪調查做出最多要求的政府。這下連他的哥們兒白宮也赫然在目,而且成績排名還很靠前!

沒辦法,穀歌太淘,讓我們有些眼暈了。本書的內容,也因此經曆了不斷的重定向,但是,始終沒放棄對這次穀歌事件結果的猜想:是否會像流鼻血一樣,過程很鮮豔,結局很蒼白?

果然不出所料——

當地時間2010年6月28日,美國Google

大衛·德拉蒙德在穀歌的博客上又發言了,說要向中國政府申請新一年度的ICP備案。博文中繞來繞去,嬌羞無比,可意圖再明顯不過:前陣子大刀沒耍好,以為能玩好過家家的遊戲,結果弄得灰頭土臉,沒撈著便宜,現在穀歌又想自己回來了。

這事還真的耐人尋味,穀歌這麼玩,要說背後沒玄機,鬼都不相信。

……

現在,這本書終於擺在讀者麵前。為了本書內容不折騰,我曾一度隨著穀歌事態發展而不斷地折騰,甚至有些心力交瘁。

不過,首先還是要感謝互聯網和本書的主角——穀歌。不管目前人們對穀歌退出中國事件存在著什麼樣的評價,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和以穀歌為代表的搜索引擎拓寬了我們普通人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把每個人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無論我們處於世界的哪個角落。

正是得益於此,所以筆者雖然人在美國,但還是能夠通過互聯網和搜索引擎關注穀歌退出中國事件的最新進展,同時不斷豐富自己對穀歌的認識以及對一些爭議性問題的看法。

穀歌事件還在繼續,不同的讀者對這個事件會有不同的評價。本書的目的並非是要下一個是非對錯的結論,而是在於結合筆者在美國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感受,從這個角度向讀者提供一些對此事件的分析和思考。如果這些信息有助於讀者獲得一個更大的視野,從穀歌在美國的處境以及全球市場的角度去看問題,從而能夠更加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分析,那麼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同時筆者還想說的是,對於穀歌退出中國市場存在爭議,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利益,當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就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在這中間,我們需要有理性和寬容的態度。其中,理性是對自己的,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獲得的,什麼是不應該獲得的;而寬容則是對別人的,我們應該考慮別人的處境和立場,從而更好地做出自己的選擇。而無論是理性還是寬容,都需要一個人有一定的知識和寬廣的視角;無知和狹隘隻會導致愚昧。在這一點上,互聯網用其獨特的方式,提高我們每一個人的知識水平,並且一點點地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功不可沒。

其次,要感謝盧國俊先生,邀請筆者寫作本書,才使筆者有機會將自己的一些思考形成文字,與讀者分享。在本書寫作的過程中,盧國俊先生還提供了大量的指導和建議。

最後還要感謝虞哲華、梅屏、張金珠、王力勇、康賽琴、王翠芹和翟冠朝等人在本書寫作期間提供的支持。

本書寫作較為倉促,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批評指正。

吳寸木

2010年6月

於美國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