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的經濟問題就是“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的症結在於城鄉二元結構。所以,著手解決“三農”問題,促進二元結構的轉變,即統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問題的鑰匙。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對現實、曆史的認識和依據城鄉發展客觀規律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對於促進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縱觀全國各省市城鄉一體化的實踐,其基本作法:一是將城鄉發展納入統一規劃;二是突破影響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製障礙(如加快公共就業服務體係的建設,完善城鄉統籌的就業服務體係;加快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構建適應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係;改革完善戶籍製度,努力讓農民享有自由進城和遷徙的權利;改革完善土地製度,切實保障農民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探索改革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製度,使農村管理與城市化、法治化接軌;建立完善公共財政製度,為城鄉一體化提供財力支撐);三是加快推進“三個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四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五是整體推進城鄉社會公共服務建設。
各地應該大力搞好農村公共服務體係建設,引導城市的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使廣大農村居民都能享受到社保、教育、衛生和文化等社會公共服務,努力使城鄉居民做到“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幼有所學、弱有所助、貧有所濟”。其目標是教育實現無差別管理、最低生活保障實現城鄉覆蓋。比如:將低收入農戶納入保障範圍、將失地農民納入保障範圍(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製度,通過從土地出讓金收入或財政列支,從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中列支,集體和個人承擔部分的籌集資金的辦法,解決被征占土地後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浙江省已經有139萬農民被納入了這一保障,約占全省失地農民的2/3,其中已經有49萬參保對象開始領取每月200~3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金)、建立新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製度。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必須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不能奢望一蹴而就。必須強調的是政府的職能定位是城鄉一體化的保證。由於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實質是調節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城鄉利益關係、改革城鄉二元體製,這都需要政府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各地的實踐也表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市場機製發揮作用,必須依靠政府這個行為主體來推進。
感謝國內外諸多的相關學者,正是他們的研究成果為本專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還要感謝我的家人、同事給予我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以及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的朋友們,更是以專業編輯的眼光對我的文章提出了諸多寶貴意見,使本書增色不少,在此表達我真誠的謝意。
孫加秀
2008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