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五個方麵的協調發展。“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難點不是在城市而是在農村。新階段的經濟體製改革,不僅要著眼於城市,而且要著眼於農村,著眼於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這是促進社會穩定和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基礎。
關於“統籌區域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難點不是在東部而是在中西部,特別是在西部經濟落後地區。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必然影響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因此,必須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
關於“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麵發展,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麵進步。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也並不等同於社會全麵進步。我們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全麵進步,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麵發展。
關於“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口總量繼續增加,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這是我們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必須高度關注和認真解決的重大問題。要使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堅持以人為本,同時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即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問題。
關於“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發展,我們在對外開放環境中謀發展,對外開放要服務於國內發展和改革,國內發展和改革也要考慮國際環境。一方麵,要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適應國際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則;另一方麵,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訂立、修訂和完善進程,努力爭取使它們符合我國發展的利益。
統籌就是兼顧,兼顧就是協調。努力做到“五個統籌”,兼顧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各個方麵,兼顧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兼顧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整體目標和目的,其結果就是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安定與和諧、人的全麵發展。“五個統籌”中,首先是統籌城鄉的協調發展,其針對二元結構而言,在我國尤其重要。統籌城鄉發展是指統籌城鄉的全麵發展,包括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和統籌城鄉社會發展。當前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要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從長遠看,終極目標是城鄉一體化。
改革開放後,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等各方麵迅速發展,不僅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而且已基本上實現了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城鄉社會經濟差距越來越大,圍繞“農村、農民、農業”的“三農”問題日益突出,成為新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指出了方向,也拉開了我國統籌城鄉發展的序幕。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統籌城鄉發展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之後,理論界和實踐界掀起了對統籌城鄉發展問題的認識和研究的空前高潮。因此,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問題的研究可謂深、透、廣、博,這為本書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際上,與統籌城鄉發展間接相關的文獻,如關於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等方麵的研究也不少,其研究主要集中於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當時,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在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城鄉經濟關係日趨緊密,城鄉功能轉型加速進行,長期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逐漸顯現出某些不適應,城鄉如何協調發展就成為實踐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這些文獻實質上也是研究城市和鄉村的關係問題的。其中,較為典型的是一些學者將城鄉關係問題的研究範圍擴展到戶籍管理、住房、食品供應、就業和教育等更廣泛的製度領域,試圖通過調整和改革傳統的城鄉分割體製,來達到消滅城鄉差別,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還有的學者將城鄉融合發展擴展至政治、經濟、生態環境、文化和空間等各個方麵,將城鄉一體化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認為城市和鄉村最終將成為一個互相依托、互相促進的統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