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教授把曆史比作一個“姑娘”,指出自古以來,曆史就任由後人不住塗抹,或為帝王家做傳,或揭帝王家的短。
《越女劍》以輕靈的筆觸把越國滅吳、範蠡退隱等曆史事件進行了繪聲繪色地呈現,是故事和史實相結合的一次典範,作者塑造出的越女阿青乃至美女西施,共同為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塗上一層胭脂水粉,構思之巧令人歎服,本文不愧短篇中的佳作,中的精品!
……
陳石讓這篇文章發表在中華日報副刊上,這是主流媒體第一次對《越女劍》流露表情,其他蓄勢已久的各家媒體,迅速把早已準備好的稿件刊出。
早在網絡上確定王者地位的《越女劍》終於大搖大擺地進入主流視線,德高望重的陳石讓教授鐵口直斷《越女劍》是短篇精品,那麼之後的言論大多是圍繞這點展開。
“《越女劍》文筆純熟,構思精妙絕倫,令人讀之嘴角噙香。”
“春秋末年那一抹令人心動的綠色,也談《越女劍》對曆史的妙用。”
……
當然,除了讚揚之外,也有部分媒體以瑕不掩瑜地口吻對《越女劍》進行批評,認為故事中的越女劍法高得太過於離譜,居然麵對千人圍攻還能進退自如,除非神仙下凡才能做到,另外,越國滅吳是經過一係列卓有成效地準備和布局之後才完成的壯舉,過程涉及到方方麵麵,不可能隻學一套劍法就下無敵。
不論如何,大家對“《越女劍》是短篇佳構”的定論已然毫無異議,至於這篇故事到底能在大賽中走多遠,大家盡可保持期待。
由論壇到大論壇,再到微圈,接著被網絡大V轉發評論,最終進入主流媒體視線,《越女劍》的走紅之路可謂中規中矩,所以,接下來,大家的注意力順其自然地要轉移到作者身上。
不過遺憾的是,這篇的作者低調的令人發指,清高地拒絕了所有媒體的采訪,網友們經受不住好奇心的驅使,開始集體逼宮大賽組委會,要求作者給點反應。
“劍客杯”組委會顯然也知道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表示正在溝通,不久會給大家一個交代。
不久之後,《越女劍》作者果然做出反應,他通過征文大賽網站主頁的公告位對大家的支持表示感謝和肯定,最後他簡單地自我介紹了一下:“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龍八部》的一張白紙?如果記得的話,那可真是感謝大家。”
始終保持沉默的鍾遜一直在等這句話,自從在電視上看到征文的廣告之後,他就開始在心裏構思這個反擊,其實算不上什麼多麼了不起的局,就是一個人被罵煩躁了,想回兩句而已,主要還是順勢。
從網上了解了一下相關的投稿規則,然後把《越女劍》遞了過去。
盡管對這篇充滿著強大的自信,但是鍾遜也沒有對特等獎或者一二三等獎報過多大期望,因為在他心目中,獎金越高的比賽距離真正的公平就越遠,至於涉及到相關部門什麼的比賽,更是深不可測。
鍾遜仍然堅持投稿的原因有三個,一是《越女劍》實在是太切比賽的題,二是他相信這篇故事在網絡投票環節能放出異彩,即便後期沒有任何獎項,但故事本身的獨特魅力終究會為自己贏得應有的評價。
第三點,也是特別重要的一點,他需要提前給大家做個預告。除去《龍八部》不提,《射雕英雄傳》可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金氏風格已經十分明顯,等到這兩部作品全部出來之後,鍾遜還是想過要寫古龍先生的。
比如一劍西來西門吹雪,外飛仙葉孤城,靈犀一指陸鳳這些可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不過不論是古龍先生,還是金庸先生,兩者的風格都是大不相同的,如果突然改變風格,都無疑會讓讀者產生懷疑,
所以,此處便是他的一個伏筆,《越女劍》篇幅雖,但金氏的語言風格加在其中,鍾遜又加了一點古氏戰鬥風格在裏麵,隻要後期的書能選排得當,應該不會讓讀者感覺太突兀。
在原世界,對重度武俠迷來,金古梁黃幾家作品,即便是掩去姓名,隻看一段文字,也能輕而易舉地分出哪個字是屬於哪個人。
梁氏作品喜愛掉書袋,主角常常要對物吟詩;古龍先生喜愛短句,文字如短刀,講究意境和哲理,中經常攜著自己對萬事萬物的認知,頻爆金句;金庸先生的作品與前兩位又有不同,概括來,就是一句“語到極處是平常”,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亮眼的地方,但就是讓人欲罷不能。黃易先生則是感悟地自然,以地為造化。
每個人的風格都是深入人心,各有筆韻。
當然,寫法再不同,畢竟都是武俠。鍾遜相信,隻要他鋪墊做的夠好,就有信心能水到渠成地把四位大家的作品一一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