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趙翼: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1 / 2)

趙翼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原因有三:一是趙翼為中國古典詩歌最後一道光芒——“性靈派”的代表人物,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二是趙翼的詩歌理論批評著作《甌北詩話》,以及他的“愛古不薄今”的詩歌史觀;三是趙翼的史學巨著《廿二史劄記》,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小時候第一次接觸到趙翼,是他的詩歌《論詩》五首中的第二首: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那時候覺得這個趙翼口氣不小啊!後來慢慢了解趙翼才明白,作為一位詩人,趙翼可謂佳作迭出,作為一位詩歌批評家,趙翼希望同時代的文學成就能在漫長的中國文化長河中,擁有屬於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心情可以理解。

趙翼等人認為,詩歌創作應該回歸本真,回歸詩人的真性情。性靈派反對複古詩風,提倡另辟蹊徑,提倡創新、發揮創造新。在讀史上,趙翼以史證史,作客觀評價,他認為讀史應從實際出發,經世致用,研究如何“治亂興衰”。他的《廿二史劄記》有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史學觀點,絕對不是簡單的讀書筆記。

乾隆十四年(1749),趙翼北上京城,文才受當時的刑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劉統勳賞識,參與纂修《國朝宮史》。乾隆十九年年,以舉人身份中明通榜,任內閣中書,後入直軍機處。至此,趙翼屢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能考中進士。

乾隆二十六年,趙翼第六次參加恩科會試。這一年的主考官不是別人,正是趙翼的頂頭上司劉統勳。這次趙翼發揮得很好,可是礙於麵子,劉統勳必須壓製他。因為上一屆會試,取的一甲第一名畢沅、第二名諸重光均出自軍機處,也是劉統勳的手下。如果這一屆再取趙翼為一甲,必將招來朝野非議。當然,趙翼早就知曉了劉統勳的小心思,於是在考試時調整了字跡,使得劉統勳認不出來。就這樣,趙翼的應試卷子脫穎而出,被劉統勳初擬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所謂的“狀元”。

可是,趙翼不知怎麼就那麼背,考官將考卷及初擬名單呈給乾隆皇帝,請其欽點名次時,乾隆見排第三名的是一個叫王傑的陝西考生,於是問劉統勳:“本朝可有陝西考生中狀元?”劉統勳回答:“沒有!”於是,乾隆皇帝朱筆一揮,將趙翼與王傑的名次掉了個個兒,取王傑為狀元,趙翼為探花。

此事讓趙翼一直耿耿於懷,乾隆也覺得虧欠了他,多次公開勉勵於他。王傑一生官居高位,為人也甚是清廉公正,與和珅同列軍機時,常常當麵指責和珅貪贓枉法,《清史稿》對王傑的事跡也多有記述。反觀趙翼,雖然官當得也不小,可《清史稿》中對他的記載隻有寥寥數筆。趙翼不是一個胸懷狹窄之人,卻也無法真正釋懷,歸隱也曾說自己“此固福薄量小,無遠到之器,亦以在任數年,經曆事端,自知吏才不如人,恐致隕越,則負恩轉甚。是以戢影林下,不敢希榮進也”。

當然,曆史似乎還是很公平的,趙翼在學術上的名氣,彌補了他在官場上的坎坷與不順。趙翼詩作追求創新,推陳出新,不因循守舊、崇拜古人。不過,趙翼的創新也有他自己的局限性,在他看來“意未經人說過則新,書未經人用過則新,詩家之新正以此耳”,也就是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就是新,別人沒出過的書就是新。因此,為了一味追求出新,趙翼的詩作很大程度上來說,有一定的形式主義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