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仁和
作者簡介:馬仁和,蘭州市人民警察學校高級講師。
【內容摘要】 警察的價值觀是警察文化的核心內涵,是警察社會認同和警察群體認同的核心內容,是指警察群體特有的精神、思想、意誌、作風、道德、品質、氣質、風格、儀表等,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具有警察職業群體特點的價值觀念,精神風貌,群體意識,行為規範和管理方法等。其內涵主要有:忠誠文化、廉潔文化、法治文化和民本文化,我國警察的價值觀文化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內核基礎上,吸收和借鑒了中外優秀警察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新成果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價值觀文化。
【關鍵詞】 警察 價值觀文化 傳承與借鑒
警察的價值觀是警察文化的核心內涵,是警察社會認同和警察群體認同的核心內容,是指警察群體特有的精神、思想、意誌、作風、道德、品質、氣質、風格、儀表等,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具有警察職業群體特點的價值觀念,精神風貌,群體意識,行為規範和管理方法等。我國警察的價值觀文化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內核基礎上,吸收和借鑒了中外優秀警察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新成果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價值觀文化。其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警察忠誠文化
忠誠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第一次將其進行係統化論述的是孔子,經過其後繼者孟子、荀子的不斷完善,到西漢時期董仲舒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忠誠文化的理論結構基本完成,其中心內容就是“忠君”和“忠孝”,也就是所謂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後的兩千多年,忠誠文化一直是曆代統治階級構築其統治秩序的基本價值選擇,忠誠也是中國古代曆代封建王朝選任國家公務人員的首要道德標準。司馬光在總結曆代統治經驗的巨著《資治通鑒》中,開篇便對“德”與“才”兼顧的曆代統治階級選人用人標準進行了論述,他認為“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當德才不可兼顧時,寧可選用“德才不周”的愚人,也不能選用“才勝德”的小人。這裏所指的“德”,其首要的內涵和要求就是對皇權的忠誠,換句話說就是對業已確立的政治體係的忠誠。當然,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製下的人民警察,其政治忠誠的對象則不再是封建的皇權,而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的人民和反映人民意誌的社會主義法律。
我國人民警察的忠誠文化雖然和傳統文化中的忠誠文化有一定的傳承關係,但它是一種更為理性的對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共同認同,是對代表絕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並代表人民進行執政實踐的中國共產黨,以及其所製定的政策的共同認同為基礎的,以服從黨和國家根本利益,服務於黨和人民的需要,為所從事的公安事業無私奉獻為價值取向的一種群體意識和共同心理,是保證公安隊伍凝聚力和戰鬥力的精神要素。對人民警察進行忠誠教育並不是灌輸盲目的迷信和崇拜,而是培養人民警察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法律、忠於公安事業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信仰。這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信仰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基本要求,是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警察始終堅持黨對公安機關絕對領導,永葆政治本色的思想基礎,也是人民警察勇於承擔的重大政治和社會責任,堅定不移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撼衛者的思想基礎。
二、警察廉政文化
警察廉政文化,是人民警察廉潔從警的思想信仰、行為規範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由此而形成的良好的社會評價的總和。是人民警察執法理念、執法目的和執法方式在文化和觀念上的客觀反映,是以崇尚廉潔從政、鄙棄貪腐行為為基本價值取向的一種文化存在,是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利用中華文化豐富的廉政文化資源對人民警察進行廉潔從警教育,萃取古代公廉文化的精華,用於培養和塑造人民警察群體廉潔從警的思想意識和廉潔公正的整體形象在現階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除了對國家公務人員有政治忠誠的道德要求外,也有很高的廉潔從政的道德要求。在中國古代對官員的選任和考核就曾經提出過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等“六廉”標準,【5】在其他典籍中也有過“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吏不敢慢;廉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6】、“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7】等一些關於廉政文化的論述與記載。另外,在民間也對“清官文化”推崇畢至,像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都成了古代清官群體的典型代表,時至今日在我國大眾文化心理中都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當然,我們這裏所說的人民警察的廉政文化雖然不能等同於傳統的公廉政文化和民間的“清官文化”,但這些傳統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對於今天人民警察進行廉潔從警的文化教育和廉潔從警的價值觀塑造任然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