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兒子出生時,也是我開始理解陶淵明的時候。兒子需要一個名字,而且還得符合我取名的“理念”:一要自然,二要有出典。最後兒子的名字自然就叫了“喬木欣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一句“木欣欣以向榮”便是名字的出典處。

當喬木欣欣十歲時,我將自己對陶淵明的一些理解集中在這裏,也許是曝背獻芹,但重要的是想表達自己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溫情與敬意”。另外這本書也是寫給兒子喬木欣欣與侄女高深的,希望他們是此書的“最主要的讀者”。不論未來他們的生活外在的境況如何,都希望他們能從陶淵明中庸的生存智慧中汲取足夠的建設性力量,讓生活姿態優雅、從容、平和、大氣,都能夠有本事將日子過得山青水綠,追求一種有美感的生活,選擇一種真正的“詩意地棲居”!

曾有一位同事對我說,“高老師,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聽後自然大受感動並覺得無論我在“事實上”是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這樣認識你! 我認為這是我此生所可能得到的最高讚譽! 這也許將成為我下半生努力保持的人生狀態,雖然在我的生活中絕不“缺乏”很多“缺憾”,但我知道沒有人能消除缺憾,除非先消除生命。幸福絕不是“單向度式”地擁有,陶淵明那“絕望變成升華,痛苦化為美麗”式的人生“幸福結局”讓我們明白幸福的辯證法,也讓我們越來越覺得活得“幸福”並輕鬆已成為一種人生的責任,這是不是就是一種“宿命”? 仔細想想,自己活在世上也真沒有什麼可以驕人的本事。那就看清自己的位置,力所能及地讓“生存的形狀”稍微優雅好看一些吧! 幸福的“真意”可能正在於此。

這裏我要感謝家人給我的很多有形無形的支持、幫助! 我需要感謝媽媽梁慧荷淡泊的心態給我的影響,需要感謝多年來哥哥高梁、嫂子李建華付出很多辛勞對媽媽的照料,使我專心工作! 也需要感謝喬健先生的理解!

當然,在本書的出版上,韓惠言先生及李樹軍先生、宋學娟女士等給了我很大幫助與支持,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在此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高原於丙戌年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