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對於兩宋的滅亡感觸頗深,畢竟大明是驅逐了蒙古人之後建立的。大明君臣上下對於當年蒙古人肆虐華夏,殺人滅城、圈地跑馬、毀田種草、殺男侮女等種種反人~類罪行記憶猶新,所以終明一世都在避免兩宋的投降路線,這也是大明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投降,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思想基礎!
即便是文官,即便是骨頭最軟的文官,在外族來犯的時候,也絕不會、絕不敢提出投降、議和,充其量也就是叫喊著遷都而已,緊接著又會被同僚打成逆臣身敗名裂。
於是,成化帝在劉君韜的激勵下,當著在朝議上力排眾議,下旨照準施行劉君韜提出的奏議。
朝中文官見狀當即有十餘人跳出來反對,甚至開始公開叱責成化帝昏庸,成化帝也不手軟,直接下令將這幾個文官拖出去杖斃,同時罷免了二十三名文官,全部由勳貴大臣補充位置。
朝中大臣見狀頓時嚇了一跳,沒想到剛剛即位沒多久的成化帝竟然也是一個狠角色,揮手之間就是幾條人命!
而且,成化帝也手段嫻熟,轉眼之間就安排了二十三名勳貴大臣進入朝堂,要知道這些勳貴大臣全都是站在劉君韜一邊的,而且對成化帝很是忠心,對文官充滿列視,成化帝這是要改變朝中的政治格局了!
此時,所有文官的心中都明白,成化帝是要開始扶持勳貴勢力,一麵全麵打壓文官集團,同時也對武人集團形成掣肘,在朝中建立三足鼎立的態勢。
如此一來,朝中的文官集團即便是繼續壓製住了武人,也絕不會再獨攬朝政了!
想到這裏,朝堂上的文官們頓時泄了氣,大部分人都變得啞口無言,站在那裏愣、歎氣。
劉君韜站在朝堂上也是沉默不言,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任何一個帝王,隻要不是白癡,就絕不會讓朝中任何一方勢力做大,維持平衡是最基礎的政治手段。
當然後世崇禎皇帝例外,他並不是白癡,而是沒有接受過係統的政治訓練,被文人洗腦、對東林黨太過信任才導致了惡果。
成化帝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料理了一眾文官之後,看了劉君韜一眼,隻見劉君韜麵色沉穩,沒有絲毫的意外和不滿,心中也是鬆了一口氣。
成化帝很擔心自己扶持勳貴勢力會讓劉君韜不滿,到時候一旦劉君韜出麵反對,朝中局勢極有可能失控。現在看來,成化帝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劉君韜並沒有出來反對。
就這樣,幾之後劉君韜的奏議開始施行,大明上下武將的地位瞬間大幅上升,大明各地的文官一片哀嚎,同時文官對劉君韜的不滿也在積攢,劉君韜此舉將文官徹底排斥在了大明軍權之外(畢竟文武雙全的文官鳳毛麟角幾乎不存在),一時間對劉君韜的非議越來越多。
而大明上下的武將對劉君韜的稱頌則是越來越多,即便是北鎮撫司指揮使門達有意將這些對劉君韜不利的言論、情況按下不報,成化帝也聽到了很多對劉君韜不利的言論。
就連宮中的宮女、太監都知道,大明的定襄侯此時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有時候話比子還管用!
但是成化帝也不是傻子,劉君韜是否忠心、是否獨攬權柄,心中很是有普。
更何況成化帝心中感念劉君韜的大恩,要不是劉君韜拚力保護自己,估計自己已經變成一捧黃土了。
於是,成化帝對這些不利於劉君韜的言論始終不聞不問,繼續對劉君韜言聽計從,讓朝中上下的文官很是沮喪。
這段時間,劉君韜對於文官的非議已經不怎麼理會了,此時劉君韜已經將心思放到了如何收複哈密衛上。
劉君韜想要上奏成化帝出兵哈密衛,並且還是整頓兵馬、棄械,但又擔心大軍征討之時後方起火,到時候朝中文官密謀使壞再生出一場土木堡之變,那就悔之晚矣了。
於是劉君韜準備提前對大明官場進行整改,也為自己謀劃的大明全麵改革掃清障礙。
劉君韜將自己關在京城內的宅子裏開始閉關,同時暗中命令山東總督胡德興、太原鎮總兵官嚴虎開始整頓山東、山西的兵馬,命令商部部長唐宇開始籌集錢糧,提前做好收複哈密衛大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