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結社(2 / 2)

如今大明的武人唯有誌士攜手守護,才能還世道清朗,而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將士便不再是常人。

由疵出鄰三點結論。

那就是能夠入武悼社的將士無數,但是捏總的人隻有一個,那就是山東鎮總兵官劉君韜。

上述內容,由劉君韜和胡德興商議決定,由中樞部部長藍思齊成文,語句淺顯,言必稱聖賢,反正類似的道理,古人得早已通透,信手就拿來用了,跟這個時代看不出什麼隔膜,劉君韜看完之後,也不得不感歎藍思齊這個部長的修飾功夫,真是深得儒士精髓。

話又回來,武悼社的章程之中融合晾家的思想之根,墨家的行事之風,同時在章程的後半部分,又體現出劉君韜加入的近代軍隊思想的諸多特點。

武悼社章程後半部分就是對入社成員的具體要求,以及生活和工作的作風。

按照劉君韜的設想,凡是入了武悼社的將士,那就是將自己變作一部機械,什麼時間做什麼,都有明確的規劃。

而做什麼事,都必須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絕不容馬虎敷衍,和光同塵。而對待挫折、苦難和傷痛,要銘記自己非尋常人,壓製軟弱之心,謹記自己的職責。

總之,加入武悼社的成員,除開大明武饒身份外,還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堅韌、沉默、孤傲,如果在世間尋找和他們氣質相似的群體,那麼苦修士也許會比較像,但還是有區別。比如武悼社並不幹涉成員的私人事務,甚至還遵崇華夏古訓,比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當然,什麼“父母在,不遠遊”這種東西,就去掉了。

原本副總兵胡德興還覺得意猶未盡,因為畢竟武悼社的思想根基,隻是基於上古道家、墨家一脈,讓這裏麵的道理顯得有些飄渺,因此他想更豐滿一些。

但是劉君韜卻揮了揮手,認為隻融入道家和墨家的思想就已經可以了,其它如儒家、陰陽家、法家等學還是算了吧,劉君韜可不想將自己籌劃的武悼社變成一個大雜燴。

武悼社之中隻要有道家的核心、墨家的風格就足夠了。

至於武悼社之中人員的等級劃分,劉君韜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安排。

雖然劉君韜在武悼社中是最高的存在,武悼社中的任何重大事情都必須經過劉君韜的首肯,但他卻並不擔任任何職務,隻是擁有無上的處置權。

而武悼社裏,分長老、導師和弟子三個級別。

長老是武悼社的核心成員,由長老組成的長老會議,負責決策招納新人,分派導師以及處置叛徒。

導師是武悼社的正式成員,弟子是見習,一個導師帶幾個弟子,等導師覺得弟子足夠可靠,再由長老會議升格為導師。

當然,這些稱呼和等級,都是劉君韜按照後世的習慣設定的,多少有些玩味的意思。

這些都製定好了之後,胡德興和藍思齊也是有些擔心,畢竟軍鎮之中公然結社,這樣的事情在朝中是很忌諱的事情。

胡德興和藍思齊都擔心朝廷會震怒軍中結社,認為策軍和山東鎮有結黨營私之嫌。

劉君韜聞言卻是不以為然,道“這有什麼忌諱的!既然朝中的文官可以結文社,那咱們武人自然也可以結武社!”

既然劉君韜已經拍了普,那胡德興和藍思齊便沒有什麼意見,全都開始進行具體『操』作了。

自這之後,大帳中的兩百名將士便成了武悼社的第一批成員。

經過劉君韜、胡德心考核檢驗之後,這兩百名將士之中,有大約十多人成績優異,被認定為長老,剩下的一百八十多人全部定為導師!

雖然看上去人數很多,但相對於十幾萬策軍將士和幾十萬預備役將士而言,人數還是相當稀少的。

所以,劉君韜給眾饒第一個指令便是,在軍中發展合適的武悼社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