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鎮左營剩下一個戰兵營則是作為預備兵力,隨時準備支援各方。
與此同時,劉君韜也是召集各營參將議事,宣布了出城迎戰的方略,對此眾將也是全部讚同,劉子安和張玉清也是頗為積極,二人已經事先做好了準備。
劉子安手下的哨騎已經全部撒了出去,正在密切監視瓦剌大軍的動向,同時也在不斷關注著朝中的動靜。
而張玉清則是已經會同手下的眾多參謀,製定了不少的迎戰方案,以供劉君韜參考。
眼見萬事俱備,劉君韜當便前往代王府和知府衙門,向代王朱仕壥和大同知府明情況,順便告辭。
代王朱仕壥和大同知府都滿是期望,了不少為劉君韜鼓氣的話,劉君韜也是保證,自己一定可以率軍擊退瓦剌大軍的進攻。
次日,劉君韜率軍從大同鎮城北門出城,參將張驍軍率領兗州鎮先鋒營在前開路,而後兗州鎮前營、右營、中軍營、後營、鐵騎營依次出城,七萬大軍幾乎將大同鎮城北麵的曠野完全占據,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此時,瓦剌大軍再度來襲的消息也是傳來,大同鎮城內不少的百姓都是湧到北門附近,為兗州鎮將士鼓氣助威。
“大明萬勝!軍爺早日凱旋!”
“軍爺多殺韃子,好樣的!”
與此同時,大同鎮副總兵薛桐和兗州鎮參將陳子平也是來到北城頭,望著曠野上正在行進的七萬大軍,二人都是下令城頭上的士兵擂響戰鼓,為北上迎戰的大軍助威。
“咚!咚!咚!”
“咚!咚!咚!”
雄渾的戰鼓聲響徹際,頓時就將大軍原本就十分高漲的士氣渲染起來,直上雲霄!
劉君韜率軍一路北上,一之內便行進了十幾裏路,在雷公山和白登山之間的曠野上紮下了大營,正好將瓦剌大軍南下大同鎮城的道路徹底堵死!
兗州鎮七萬大軍北上迎擊的消息,也被瓦剌哨騎探得,也先得到消息之後,便下令大軍停止前進,在距離明軍大營十五裏的地方紮下大營。
之後,也先便召集大將阿剌知院和賽刊王中軍大帳議事,三人開始商議對陣兗州鎮兵馬之事。
此前也先再度從草原上抽調五萬大軍,賽刊王和大將阿剌知院都是持反對態度的,二人認為此戰己方已經沒有取勝的機會,再打下去也隻能是損兵折將而已,不如暫時撤回草原。
按照賽刊王的法,此番大軍雖然折損了不少的兵馬,但是也從大同鎮城周邊擄掠了不少的人口和錢糧,對內也算是有個交代了。
可是也先卻不願意撤軍,對其來,隻有攻下大同鎮城才算是戰果,才能夠堵上瓦剌內部那些權貴的嘴!
所以也先才會不惜代價再度調集援軍南下,想要再度開打,拿下大同鎮城。
可是對於調兵之事,大將阿剌知院也是持反對態度的,此番南下也先已經先後調集了將近三十萬鐵騎,這可是幾乎瓦剌的全部兵力了,一旦有個什麼閃失,瓦剌國本將會一戰盡失!
麵對大將阿剌知院和賽刊王的反對態度,也先力排眾議,認為此戰就算是戰敗,自己也會將大軍安然帶回草原,如果能夠擊敗劉君韜、拿下大同鎮城,那瓦剌的國勢將會再上一個台階!
麵對也先的固執己見,大將阿剌知院和賽刊王也隻能全力支持。
一番商議之後,三人一致認為要趁著明軍立足未穩之際,與之決戰。
於是,二十一萬瓦剌大軍在兩之後再度南下進發,朝著兗州鎮兵馬大營逼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