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分兩頭,各表一枝。
就在居庸關岌岌可危的時候,朝堂之上也正在爆發一場激烈的爭論。
此時也先率領二十萬瓦剌鐵騎殺奔京師而來的消息已經傳來,監國的郕王朱祁鈺聞訊大驚失色,急忙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在朝會上,隻見一名大臣正在慷慨激昂的著什麼,話語不斷回蕩在大殿之中,看上去正氣凜然,不過仔細聽一番,此人竟然不是在討論禦敵之策,而是在主張朝廷立即遷都南京!
此人正是左都禦史徐有貞!
徐有貞是宣德八年登科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到了此時已經是四十二歲了。
徐有貞身材短精悍,多智數,喜功名,凡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研究。
正統二年,徐有貞進為侍講;正統七年,徐有貞疏陳兵政五事(便是其著名的《武功集》),但是正統帝善之而不能用。這讓徐有貞有些心灰意冷,再加上自己在左都禦史的官職上時間已經不短了,但始終無法晉升,心中也是煩惱不已,一門心思的想要爭奪名利。
此時,徐有貞主張朝廷遷都南京以圖後效,效法兩宋故事,先堅守南方半壁江山,之後再徐圖恢複。
這一荒謬的言論頓時遭到了滿朝文武大臣的反對,就算是那些文官集團的大臣也是紛紛出言嗬斥。
文官集團費盡心力才慫恿正統帝禦駕親征,將武勳集團和勳貴集團清除了一番,可不是為了跑到南京去做朝廷的!
而兵部右侍郎於謙更是怒氣衝衝,當眾大罵徐有貞,指責其禍亂朝綱,極力主張集結大軍馳援居庸關,同時加強京城防務,與瓦剌大軍再行決戰。
徐有貞眼見自己的主張犯了眾怒,臉色也是紅一陣、白一陣,訕訕的徒了一邊,不再言語了。
就在此時,都禦使陳益上奏郕王朱祁鈺,道:“國朝此敗數十萬將士命喪疆場,今上更是身陷韃虜之手,此皆奸閹王振所害,請郕王下令:誅殺王振九族,以告慰大軍將士在之靈!”
聽到這裏,郕王朱祁鈺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畢竟王振已經身死,但朝中還是有不少王振的黨羽,貿然誅殺王振九族定然會引起朝局動蕩。
此時韃虜大軍已經殺到了居庸關,如果朝局再發生動蕩的話,這可是要動搖國本的!
可就在這時,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想起王振的所作所為,頓時發了怒,眾人看準王振的心腹大太監馬順和王振的侄子王山(錦衣衛指揮使)便衝了上去,朝堂之上頓時混亂不堪,眾朝臣對二人圍毆起來,將二人打得哀嚎不已。
郕王朱祁鈺見狀不禁目瞪口呆,急忙下令大殿之外的大漢將軍拉開眾人,但那些大漢將軍卻被眾朝臣斥退,不敢上前。
沒過一會兒,大太監馬順和錦衣衛指揮使王山便倒在地上不動彈了,二人竟然在大殿之上被眾臣圍毆死了!
此時,於謙也沒有阻攔眾人,顯然也是對王振萬分痛恨,眼見二人已經氣絕身亡,被大漢將軍拖了下去,便長歎了一口氣。
這次朝議因為此次混亂也無果而終,麵對正在猛攻居庸關的瓦剌大軍,朝廷依舊沒有拿出一個像樣的對策。
與此同時,當下午,於謙便聯合朝臣奏請皇太後,為了防止瓦剌用正統帝要挾朝廷,請求廢正統帝,轉而立郕王朱祁鈺為帝。
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大明更不能接受韃虜的要挾,所以皇太後對此議並沒有任何的抵觸,直接同意了眾議。
但郕王朱祁鈺卻推辭不就,於謙心急之下主動牽頭,與文武大臣再三請求,郕王朱祁鈺無奈應允。
次日一早,朝廷便將郕王朱祁鈺登基之事,以及抵禦瓦剌大軍的事情同時提上了日程,準備一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