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在包鐵的過程中不停的抽出鋼芯用水冷卻,防止鋼芯和熟鐵焊在一起。卷成的鐵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這一步王一錘做的很熟練,一番動作下來如同行雲流水一般,旁邊的徒弟也是和他配合默契。
此時如果按照明軍製造鳥銃的方法,第二步就是焊接了。
明代對彈道知識匱乏,認為火銃越長威力越大,致使火銃為了增加長度,銃體都以單筒卷成,然後一節節焊接,發展到後世滿清的抬槍,槍管甚至長達兩米。這種焊接方法製成的銃管很容易炸鏜,工匠們把是否焊接的衣無縫的銃管當做製銃成敗的關鍵。
胡德興交給劉君韜的那杆碗口銃就是如此打造的。
到了明末時期,明軍工匠投機取巧,造成了很多事故。紀效新書中記載:“近來,洞曉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不任怨任真責成工匠,聽其卷成鐵筒,粗細薄厚不均,甚至單筒卷成,舉即炸損。”
越是容易炸膛,士兵越排斥使用,以至於明朝一共製造出幾萬支鳥銃,而實際裝備部隊可以用於實戰的卻很少,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仍然使用原始的三眼銃!
此時,劉君韜指導的方法則是完全不同的雙層複合式銃管,與單筒焊接法不同,劉君韜的方法是在鋼芯上裹以紅鐵,當第一層鐵包裹好以後,在這層銃體上再裹一層,使內銃的接合口被外層銃體包裹結實形成複合體。
從技術上來看雙層複合銃比單筒焊接銃科學,銃體接合更堅固,雖然用這種銃管無法做出很長的鳥銃銃管,但口徑可以做的比第一種鳥銃大,因而有限距離內威力也大。
打造銃管的過程中,王一錘按照以往的經驗認為短管不如長管打的遠,便和劉君韜明了一番,但是見劉君韜堅持如此,便不再什麼。
第二步就是修整內膛。
這時的銃管還是粗胚,且芯體不直,膛內也粗糙不平,除了把管身外部打磨光滑,最重要的就是用鑽頭將銃膛鑽大、鑽光滑。
在明代,一般的鑽頭都采用墮子鋼,鋼性並不是很硬,而且都是人工鑽膛,所以打造鳥銃所需時間的一半都是在鑽銃膛,而且每最多隻能鑽一寸,想要鑽完用時可長達一個月。
紀效新書記載:“鳥銃原孔甚用鋼鑽鑽之,一日鑽寸許,至底為止,一月鑽光為上。”
在劉君韜看來,明軍鳥銃生產效率低得令人發指。解決的辦法有兩方麵,一是改進鑽頭,二是改變鑽孔方式。
製造鑽頭的鋼很好解決,現在兵仗局就可以煉製出優質的鋼材來,不但可以用來製造鑽頭,而且還可以用來打造將來必須要研製的車床、衝床等設備。
至於鑽孔方式,劉君韜想到的方法,便是采用水動力簡易車床。日後等條件成熟之後,劉君韜打算在將建議車床改為精鋼打造。
所謂簡易車床就是一個放大的橫置手搖鑽,不過是用水力代替手搖。
原來鑽孔是人工一寸一寸的鑽,而且豎著鑽,費時費力,采用簡易車床則是將槍管橫向固定在一個可以轉動的架子上自行旋轉,鑽頭刀具水平進給,這樣鑽孔的效率比原來提高數倍,原本要鑽一個月才能鑽出一根銃管,現在隻要五六就可以鑽出一根內膛光滑的優質銃管。
此時,劉君韜將水動力簡易車床的圖紙也交給了張白圭,讓其立即在兵仗局打造。
幸好當初在修建兵仗局的時候,劉君韜就已經考慮到可能會用到水力,便命人提前將魚山集外的一條河改道引了過來,並且在兵仗局外修建了一個型的水壩待用。
銃管製作成功,還可以看作對原有工藝的改進,接下來的製作就是革命性的改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