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宴會上,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巴爾肯博士提議,每人使用最簡短的話寫一篇“自傳”,行文用句要短到甚至可以作為死後刻在墓碑上的墓誌銘。於是乎大家凝神苦思,伸紙命筆。
其中一個滿臉沮喪神情的青年,交給巴爾肯一紙通篇隻有3個標點符號的“自傳”:一個破折號“——”,一個感歎號“!”和一個句號“。”
巴爾肯問他是什麼意思,年輕人淒然作色道:“一陣橫衝直撞,落了個傷心自歎;到頭來隻好完蛋。”
巴爾肯略一沉思,提筆在這篇“自傳”的下邊有力地畫了3個標點符號:一個頓號“、”,一個刪節號“……”和一個大問號“?”。
接著,博士用他那特有的鼓勵口吻,對這位自暴自棄的青年說:“青年時期是人生一小站;道路漫長,希望無邊;豈不聞‘浪子回頭金不換’?”
15、有果子的大樹常被人扔石頭
文/佚名
當遭遇別人的無端批評的時候,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你可能是在某些方麵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周末,小敏和丈夫帶著兒子,沿著山上的小路挖野菜。遠離塵囂,物我兩忘,心情格外地舒暢。
山上有棵銀杏樹,合抱那麼粗。大銀杏樹挺拔如蒼鬆,碩大的樹冠遮天蔽日。
“樹大了就結石頭嗎?”兒子問。
“怎麼可能呢!”小敏答。
“那上麵為什麼有石頭?”兒子指了指山上的樹。
他們順著兒子的小手看去。果然,一棵大銀杏樹的樹權上卡滿了小石頭,並且有的石頭已“長進”了樹裏。
“那是別人扔上去的!”丈夫答。
“別人為什麼不向那兩棵樹上扔石頭?”兒子又問。
果然,另兩棵樹上沒有一塊石頭。
丈夫停了下來不解地摸著嘴巴,小敏也呆望無語。
這時從山那邊走來一個放羊的老人。“爺爺,那棵樹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石頭?”兒子問。
老人摸了一下兒子的頭:“銀杏是種特殊的樹,有的結果子,有的不結果子。隻有果實累累的大樹才被人扔石頭。”
16、不吃雞蛋的旅客
文/佚名
不知道某方麵的常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裝懂。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不斷進步。
有個南方人,從來不吃雞蛋。
一次,他出遠門到北方。在路上走得累了,肚子也咕咕直叫,就進了一家小店坐下,吃些東西。
店裏的夥計一看有客來了,忙過來招呼,殷勤地邊擦桌子邊問:“客官,您想吃些什麼?”
這個南方人第一次來北方,對北方的菜很不熟悉,就隨便地說道:“有什麼好菜就上吧。”
夥計應道:“本店的木犀肉做得可拿手了,您可以嚐一嚐。”
不一會兒,菜端上來了,南方人一看,原來裏麵有自己不吃的雞蛋,可他又怕如果說出來,別人會嘲笑自己無知,就不願明說,隻是問道:“還有別的什麼好菜嗎?”
夥計說:“還有攤黃菜,也是本店的拿手名菜。”
南方人心裏嘀咕:攤黃菜是什麼玩藝?不管它,先要了再說吧。菩薩保佑,可千萬別再有雞蛋呀!便說道:“太好了,就這個吧!”
等到菜送來一看,仍然還是有自己不吃的雞蛋。不好再推了,他隻好說:“菜是不錯,可惜我肚子挺飽的,不想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