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係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我國知名軟科學家、教授。
參加2003中國記者科考探險已經過去一年多了。才旦一年多來,每當我忙完手頭的工作,靜下心來,眼前總會浮現和隊友們一起穿越羅布泊、可可西裏、阿爾金山和藏北羌塘四大無人區的情景。我很珍視這段經曆,視其為精神上的寶貴財富。因為對我來說,這次穿越不僅僅是一次奇特的經曆,而且是一次精神與意誌的考驗,是人生的一次洗禮。通過生與死的考驗,使我對人生、對生態、對環境都有一種全新的認識。
從北京到拉薩,途經十來個省市,特別是經過"四大元人區環境狀況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美好、樂觀。在此之前,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隻停留在字眼上。人們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同時,往往很容易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總覺得環境保護的問題離我們很遠。而事實是我們身邊的生態環境正在惡化。
有人把我們的生活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作了形象的比喻:當今的人類就像坐在"泰坦尼克號"上,你有一等艙的樂趣,我有二等艙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來,拐也拐不了彎,大家隻能同歸於盡。我認為這個比喻還算恰當。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危及到我們的生存。
在這裏,引用國家林業局經濟研發中心主任王成祖在一次全國性會議上的一段講話西部曾是水草豐美、林術繁茂、經濟文化繁榮的地方。但由於森林植被遭到長期的連續破壞,許多富饒的地方變成不毛之地,生態環境十分嚴峻。"全國水土流失麵積367萬平方公裏,西部就約占80%。全國土地荒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裏、相當於吞噬一個中等縣的速度擴展,其中大多在西部地區,還有沙塵暴的發生頻率逐年上升。這些都嚴重影響著西部4億人口的生產和生活。
西部生態環境惡化,不僅給西部人民帶來苦果,也危及東部地區的發展。由於長江、黃河中上遊地區林草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日甚一日O每年因上遊水土流失進入長江、黃河的泥沙量達20多億噸,導致江河湖庫不斷淤積抬高,不僅南方地區水患加劇,也使北方旱情加重。
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著西部乃至全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不是危言聳聽。
麵對無語的大自然,有人說,經濟要飛速發展,環境破壞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對此論調我不敢苟同。一個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隻有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才能保持發展的可持續性。否則,那種短期行為必將遭到自然的懲罰,結果是得不償失。
生態的惡化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們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麻木。有不少人認為生態的話題離自己很遠,好像在說另一個星球上的事情。從生態的角度來講,西部不僅僅是西部人的西部,而且是全中國的西部,是地球人的西部。保護西部的生態,需要全國人民的努力,保護生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我知道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個人的生命也微不足道。但是,當你能通過閱讀此書,能通過我們16位隊員冒死穿越四大元人區的經曆,對生態危機有所認識,對疲憊的記憶有所喚醒,真正樹立起"保護生態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意識,我和我的隊友也就不虛此行了。
一年多來,我的心頭總感覺好像有話要說,但又總覺得說不清楚。直到今天這部書稿完成了,才感到一陣輕鬆。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參與和努力下,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完全可以協調一致。隻要人們善待生態環境,青藏高原那幾塊地球上最後的處女地就會永遠存在下去,我們的家園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在書稿的寫作過程中,受到了杜鬆奇、蘇維喜、黃成德、牧歌、李萬泰、張建友、師鳳軒等眾位親朋及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原任天水市委書記、現任蘭州市市長張津梁在百忙中為本書題寫書名,為此,我表示衷心地感謝!同時也感謝一直關心穿越活動,關心生態安全的所有讀者朋友!
2005年4月12日於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