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編輯 此項工作最為繁難,既須顧及著作年代,又須適合每冊字數。過厚則裝訂為難;過薄則書式不一。幾經煞費苦心,使成今日的排次,但亦不甚愜意。例如《藥用植物》一書,翻譯之時間較後,今則因十八卷字數太多,移至十四卷。第八、第九、第十各卷,著作年代較早,以其性質類似,則參照先生《三十年集》編排之初意,列於著述之部之最後。此一工作,以鄭振鐸、王任叔兩先生用力為多。至字數方麵原計共約五百萬字,不意陸續搜尋,《集外集拾遺》超過先生預定約三分之二。而《地底旅行》,亦補成全書。《豎琴》,《一天的工作》,原定隻收先生翻譯部分;及動手編排時,因序文與各篇皆互有關聯,《一天的工作》一篇本非先生所翻譯,但既以篇名作書名,刪去更不相宜。繼思兩書皆費先生無數心血,親手編定,為免割裂,自應一並附入。至《譯叢補》,樣本預告並未列入。蓋以為未能搜集如此齊備,附於別一書後即可。今承文化界同人協助,使卓然得成巨帙。而全集字數遂超過六百萬字以上。
最後編輯方麵,尚有一事足述。先生文章,其單行問世者,每有重出。如蒲氏《藝術論》序文,既列原書,又收於《二心集》中。編輯時遇有此種困難,則將此文保存於原書中,而於另一書之目錄上列入篇名,下注“文略見某某卷本書”字樣,以資識別。此雖創例,但為節省篇幅,免卻重出,不得不爾。
d.校對 此項工作,亦極困難。先生著譯,發行者不止一家,且以時間先後,格式頗不一律。既出全集,最好能求統一。故於事先由負出版全責之黃幼雄先生,擬就“魯迅全集排式”如下:
(一)每麵十三行,每行三十五字。
(二)篇名上角,頁碼下角。
(三)題目占五行,連著者具名占六行。
(四)題目三號仿宋,空鉛分開,上空五格。
(五)題目下具名四號長仿宋。
(六)題目下名字,下空三格,名字二字,中空一格。名字下空三格。
(七)譯者具名,四號長仿宋。
(八)節目占二行,四號仿宋。
(九)節目上空六格。
(十)雙麵裝:人名書名線排左旁,圈點排右旁。
(十一)人名,地名用——(在左方。)
(十二)書名用。
(十三)每段起行空二格。
(十四)引用號:用雙勾股,單雙並用時,外雙內單。
(十五)引用文,題目空七格。
(十六)引用文每段起行空五格,第二行以後空四格。
(十七)單字成行時,應將上行移下一字,上行加空鉛分開。
(十八)批注排麵末,細線隔開,上下空五格,用六號字。
(十九)題目上下不排篇名頁碼。
(二十)每篇文末月日用括弧,下空三格,用小五號字。
(二十一)另頁另麵,另加批注。
但在工作進行之間,校對同人認為尚應修訂或增加者,有如下幾點:
題目,右空二行半,左空一行半。
節目數字用四號方頭,數字用舊式,上空八格,原用羅馬字者仍其舊。
題記序文下附注年月日移上,上空二格,用五號字。
文下年月日改用六號,下空二格,加圈加括弧。
每篇另麵排。
集名獨占一頁,不加框。
題下引用文用新五號,不用仿宋。
目錄不排頁碼目次,但頁數仍算入。
序文,題記以下文字另頁起排。
同時於用字方麵,同人為存真起見,凡為先生愛用字眼,皆予以保存。如:蝴蝶作胡蝶;糢糊作模胡;彷彿有時作仿彿,仿佛,或髴;這裹、那裹的裹一律作裏;槍作鎗;鏽作鏽;於作於(引用他人文字時仍作於);鬪作鬭等。但亦有數字,為求統一,而改正者:腳卻作腳卻;這才作這纔;憐悧作伶俐。但《域外小說集》等書,以其為先生早年譯作,亦未必盡如前例,即如於字仍作於字。其中有許多古字,新出版本,雖予改去,茲為保存彼時先生習好,一仍其舊。又有《懷舊》一篇,為先生第一篇創作,圈點亦與全書不同。先生編《海上述林》時會雲:“對於文辭,隻改正了幾個顯然的筆誤,和補上若幹脫字,……以存其真。”同人為體察先生之本意,故有此舉。惟因此格式用字,頗有不統一之處。讀者隻能從不統一處見統一了。
至於工作之分配,約略如下。最初由朱礎成先生負責校對三次,然後再由我們校對二次,改正後,再看清樣一次。我們的初校者,為林玨、金性堯、王廠青、周玉蘭諸先生,二校者為唐弢、柯靈、吳觀周諸先生和廣平。吳觀周先生又擔任校對之收發分配接洽事宜,幾等於我們校對部主任。最後一次清樣,則由王任叔、蒯斯曛兩先生擔任。校對時,大部極為謹慎,一遇疑似之處,其有手寫本或初版本可查者,則必一一查出改正。力求沒有錯誤,但因時間匆促,錯誤一定難免,深望讀者予以曲諒。